司马颖带着兵离开都城,和敌军相隔八十里,两边都挖深沟、筑高垒,像两只刺猬一样严防死守。
第二天,司马颖派石超带着五万兵马去攻打王浚,石超领命,风风火火就出发了。
八月,司马颖想起东安王司马繇之前让他出城迎接皇帝请罪的事儿,气就不打一处来,心里那叫一个记仇,直接派人把司马繇抓起来砍了。
司马繇的侄子琅邪王司马睿,这人沉稳又有度量,当时担任左将军,和东海参军王导关系特好。
王导这人见识广、有远见,眼看朝廷整天乱糟糟的,就经常劝司马睿回自己的封国。
司马繇被杀的时候,司马睿正跟着皇帝在邺城呢,他害怕祸事牵连到自己,撒腿就想跑。
司马颖早就下令关卡渡口,只要是有身份的官员经过,一律不许放行。
司马睿偷偷逃到河阳,还是被关卡的小吏给抓住了。
他的随从宋典从后面赶来,灵机一动,拿着鞭子假装抽打司马睿,笑着说:
“长官下令禁止官员通行,怎么你个老百姓也被抓了?”
小吏还真被忽悠住了,以为司马睿真是个普通老百姓,就把他放走了。
就这样,司马睿和宋典靠这招骗过了守吏,成功逃到洛阳,接上太妃夏侯氏,回自己的封国去了。
与此同时,张方又带着兵闯进京城,把皇后羊氏和皇太子司马覃都给废了,自己在京城作威作福。
晋惠帝在邺城,把公府当成皇宫住着。
有一天,司马颖听说五部在边境闹事,赶紧跑进去,“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奏报:
“陛下,现在朔方匈奴之外的五部,有几十个国家,根本不把咱朝廷放在眼里,老是在边境烧杀抢掠,祸害老百姓。现在有个叫刘渊的,是匈奴冒顿的后代,也是汉朝的外甥,现在是冠军将军。
他二儿子刘聪,勇猛过人,还博学多才,精通经史,文章写得好,能拉开二百斤的弓,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现在是精弩将军。
这父子俩可厉害了,一个能顶一万个人,咱封刘渊为左贤王,让他统领这些部落,看他们还敢不敢再闹事。陛下您可得好好考虑考虑啊!”
晋惠帝还没说话呢,大臣们就炸开了锅:
“这可不行!这些夷狄之人,看着是人样,心可跟野兽一样。一见到好处就把国君和亲人抛到脑后,一看到钱财就把仁义道德忘得一干二净。
就算把他们赶到老远的地方,还怕他们来侵犯呢,怎么能把他们留在身边,这不是引狼入室嘛!以前周幽王昏庸无道,胡人就打到戏水;
周襄王管不住事儿,戎马都跑到关洛了。这些夷狄,要是真论起耍心眼、搞权谋,咱还真不一定玩得过他们。再说了,刘渊那是人中豪杰,肯定不会一直屈居人下;
刘聪才华出众,也不是甘当平庸的人。现在要是把兵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回国,这不就像放虎归山、纵龙入海嘛,他们不但不会为咱所用,还得成为大祸害!依我们看,绝对不能这么干!”
司马颖一听,急了:
“现在东赢公腾的两个儿子在捣乱,朝廷兵力衰弱、将领也老迈,要是不重用刘渊父子去对付他们,还有谁能行啊?”
晋惠帝想了想,
“你看着办吧,别再争了,既然这样,就封刘渊为左贤王,让他统领各部。”
说完,司马颖谢恩,马上把刘渊宣进宫,封了左贤王。
刘渊谢恩出朝后,大臣们还在那儿嘟囔:
“以后天下要乱,肯定就是这家伙搞的!”
这时候,珠帘落下,文武大臣们也都退朝了,也不知道这刘渊到底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
历史上有个前赵,一开始叫汉王政权,创始人刘渊,字元海,是匈奴人。
因为他名字里的“渊”字犯了高祖庙讳,所以大家都叫他的字。
这事儿得从老早说起,当年汉高祖把宗室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单于,还约为兄弟,从那以后,冒顿的子孙就都跟着姓刘了。
刘渊他爹叫刘约,是左贤王,一家人住在晋阳汾水和涧水边上。他爹的老婆呼延氏一直没孩子,心里着急,就准备了丰盛的祭品和美酒,跑到龙门去求子。
拜完之后,神奇的事儿发生了!一条大鱼,脑袋上长着两只角,鱼鳍高高扬起,胡须红彤彤的,扑腾着游到祭祀的地方,在那儿待了好一会儿才游走。
巫师们都惊呆了,纷纷祝贺说:
“这可是大祥瑞啊,肯定能生个大胖小子!”
呼延氏回家当晚,就梦到那条鱼变成了一个人,左手拿着个东西,有半个鸡蛋那么大,亮闪闪的,递给她说:
“这是太阳的精华,吃了就能生贵子。”
呼延氏就把这东西吃了,醒来后告诉了刘约。
刘约一听,高兴坏了,
“这是大吉之兆啊!”
果不其然,呼延氏怀孕了,十三个月后生下刘渊,神奇的是,刘渊左手掌心还有“刘渊”两个字,就这么定了名字。
刘渊小时候就特别爱学习,尤其喜欢《左传》和《孙吴兵法》,几乎都能背下来,《史记》《汉书》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书,他也都读了个遍。
他还跟同学吐槽:“咱读这些书,就会发现像随何、陆贾没什么武功,周勃、灌婴又没什么文采。学问得靠人去发扬光大,要是有一样东西不懂,那可是君子的耻辱啊!”
说完,他就跑去学武,结果一学就特别厉害,射箭百发百中,力气大得惊人,而且长得仪表堂堂,大家都很敬重他。
刘渊当上左贤王之后,有一次和宗室们一起喝酒吃饭。
他的堂祖父刘宣指着刘渊,对大家说:
“自从汉朝灭亡以后,咱们单于就只剩个虚名,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其他的王侯,也都变成普通老百姓了。现在咱们虽然势力衰弱了点,但也还有两万多人呢,怎么能就这么干等着被人欺负,窝囊地过了这么多年?
现在左贤王这么英明神武,老天要是不想复兴匈奴,肯定不会生出他这样的人。现在司马家的人自己窝里斗,天下乱成一锅粥,咱们复兴呼韩邪单于大业的机会来了!”
大家都纷纷点头,说:“听您的!”
于是,刘宣他们就商量着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可这事儿还没完呢,刘宣又发愁了:
“现在主意是定了,可刘渊还在这儿,回不去匈奴,这可咋办?”
这时候,有个叫呼延攸的人站出来了,这人能说会道,口才好得不得了。
他说:“我愿意去见皇太弟司马颖,凭我这三寸不烂之舌,肯定能说服他,让大王回国!”
刘宣一听,眼睛一亮:“你要是真能做到,那可就帮大忙了!你打算怎么说?”
呼延攸就凑到刘宣耳边,悄悄说了几句。
刘宣听完,拍手叫好:“妙啊!”
于是,就派呼延攸去见司马颖。
司马颖正在府里坐着呢,呼延攸就来了,说明来意后,站在一边。
当时正好王浚和东赢公腾起兵攻打司马颖,司马颖派出去的将领都吃了败仗。
呼延攸瞅准机会,
“我听说王浚和东赢公腾这俩家伙在外面捣乱,您派兵去打,都没打赢。现在左贤王他祖上去世了,他想回国奔丧,让我来告诉殿下。
他还说,只要您同意他回国,匈奴五部的国王愿意出兵帮您平定国难,一起收拾这俩乱臣贼子,保证很快就能把他们的脑袋挂在城门口!殿下您觉得怎么样?”
司马颖一听,乐开了花,心想这可真是及时雨啊,马上答应:
“行,就封他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你让他快去快回,不用面见皇帝了,我自己去奏明。”
呼延攸一听,赶紧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刘渊。
你说这事儿巧不巧,司马颖还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哪知道这背后藏着多大的事儿呢!
第二天,刘渊就去找司马颖辞行,还忽悠他说:
“现在王浚和东赢公腾这俩家伙太嚣张了,您那些守卫京城和附近郡县的士兵,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我请求回匈奴老家,说服五部人马一起来帮您平定这场国难,保证能把这两个乱臣贼子收拾得服服帖帖!”
司马颖一听,挠挠头说:“我本来想着护送皇帝回洛阳,再发个檄文昭告天下,用正义之名来制服他们,你觉得咋样?”
刘渊心里暗笑,脸上却一本正经地说:
“殿下您可是武皇帝的儿子,对王室那可是立过大功的,您的恩情和威严远扬四方。王浚那小子,还有东赢公腾这种远房亲戚,他们哪有资格跟您斗?
不过殿下您想想,您之前放弃了邺城,这不是在示弱嘛。现在洛阳您也回不去了,就算真到了洛阳,您的威权也没了。您还是好好安抚手下的士兵,稳住局势,我回去后,带着匈奴五部人马帮您搞定这俩家伙!”
司马颖一听,觉得有道理,心里美滋滋的,马上封刘渊为北单于,还让他参与丞相军事。
刘渊告别司马颖后,和呼延攸赶紧召集宗族和部下,麻溜地就出发了。
一回到左城国,刘宣就带着众人拥立刘渊为大单于。
这下刘渊可不得了,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囤粮草。
才二十天的时间,就聚集了匈奴和晋地的士兵二十多万。
刘宣看着这浩浩荡荡的队伍,跟大臣们说:
“以前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对老百姓那是恩重如山。咱们是汉朝的外甥,还约为兄弟呢。现在兄长没了,弟弟继承,这不挺合理嘛!我看咱们不如直接建国号为大汉,你们觉得咋样?”
大臣们一听,纷纷叫好:“太妙啦!”
于是,他们就建国号为“汉”,推举刘渊为汉王,改元元熙元年。
还追尊蜀汉的安乐公刘禅为孝怀皇帝,建了宗庙,一年四季都祭祀。
任命右贤王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陈元达为黄门,让族子刘曜当建武将军,继续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
这就是五胡乱华的开端,以后这天下,估计要更乱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