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言中提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可见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建安年间(196—219),地点是庐江,整个庐江能称府的,只能是庐江郡的治所。汉末时期庐江郡的治所在舒城,一直到建安年间,才迁移到了皖城。所以,《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很有可能发生在皖城。基于这一点,作者菌大胆的将故事地点暂定于皖城,也就是皖县。

于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已经初步确定下来。时间为公元196—219年,地点为庐江皖城。

按照《孔雀》诗中所描述的情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之后,消息一经传开,先是县令来向刘家求亲,被拒绝之后,太守又派了郡丞和主簿来做说客,为自己第五个儿子求亲。刘兰芝的哥哥说嫁给焦仲卿和嫁入太守家里相比,是“否泰如天地”,所以焦仲卿很可能是郡府直属的诸曹掾史中的一员,职位较低,当在功曹、督邮、都尉、诸曹掾之下,俸禄较少。由此来看,他家境算不得富裕,还得让妻子“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每天织布以补贴家用。

但从【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中的“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来判断,焦仲卿的家境是非常殷实的,不然焦母也不可能说出“受母钱帛多”这样的话。从焦母看不上“娇美如花”的刘兰芝,总想让儿子焦仲卿休妻再娶姿貌更出众的秦罗敷,足以从侧面反应焦家是非常富裕的。因为在汉末那个时代,家境不好的人是没有优先择偶权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于是就可以肯定,焦仲卿是小吏,俸禄不高,家境却不差,可说是颇有余资。

这个(焦家富裕)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即无论在任何时代,人们更愿意传颂富人们的婚姻不幸,而不喜欢传颂穷人们的婚姻不幸——因为穷人本身已经很苦了,婚姻不幸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值得传颂。一如拥有两层小楼,家境殷实的武大和潘金莲的事迹被世代广为传颂那样……

继续往下看。

《孔雀》中与外部环境有关联的诗句不多,“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从这句诗里,想要娶刘兰芝做儿媳妇的人,是个太守。虽然诗里没有明确提出太守的名字,但是作者菌可以根据史料,大致找出这个太守的可能人选。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在建安年间前后,按照先后顺序担任庐江太守的,有陆康、刘勋、李术、孙河、孙绍、朱光、吕蒙等七人,其实七人中间还有个雷续,不过他只是盘踞,并未获得太守任命,所以不计入。

这七位在建安年间先后担任庐江太守的时间大致如下:

陆康是灵帝刘宏时人,中平三年(186年)被任命为庐江太守,兴平三年(195年)被袁术派孙策破城后,病死。袁术随即委派麾下大将刘勋继任庐江太守,迁治所于皖城。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二度攻破庐江,杀死刘勋,并派了李术担任庐江太守。建安五年,孙策死后,李术自立,被十八岁的孙权率亲族一举击败并杀死,屠城后,又迁徙城中三万人至吴地。之后,孙权任命孙河庐江太守,但这个职位很快又让给了北海人孙绍(这个孙绍不是孙策的儿子)。但因为临近庐江郡北面的九江郡盘踞着雷绪、梅乾、陈兰等军阀,一直在祸乱当地,庐江郡几度易主,一直无法安定。

曹操之前委任的扬州刺史严象被李术杀害后,又派新扬州刺史刘馥单骑入淮南,空手造出合肥空城,安抚雷绪陈兰等军阀(淮南众军阀大约在209年投降曹操,在这之前,众军阀一直作为曹孙两家的缓冲地带)。随后曹操又派朱光来做庐江太守,以巩固淮南寿春一线。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攻下庐江,俘虏朱光,吕蒙随即被孙权拜为庐江太守。从此庐江一分为二,即魏属庐江郡和吴属庐江郡。吕蒙转任汉昌太守后,吴属庐江太守在孙河、孙皎的督管下空置了一段时间,最后归到了徐盛头上。而魏属庐江太守则是刘馥的儿子刘靖——不过那都是曹丕称帝之后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给第五个儿子娶刘兰芝为妻的太守,应当是上述几人之中的一位。

首先可以排除陆康。陆康亡于195年,在他亡故后次年才改元建安。与故事发生在建安年间这个时间线不符。

其次徐盛也可以排除,他接任庐江太守的时间太晚,也算不上建安年间。

通读《孔雀》一诗可知,故事发生的时候,庐江还是个太平地方,老百姓不为战乱所苦,日子过得尚算温饱,大家吵吵嚷嚷为琐事烦恼。太守尚有闲情逸致给自己第五个儿子娶媳妇,婚礼大操大办,十分隆重。

这样一来,吕蒙、孙河、孙绍三位也被排除了。

吕蒙就任庐江太守时,正驻屯浔阳,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庐陵山贼。庐陵山贼被平之后,吕蒙紧接着就去攻打长沙、零陵、桂阳,忙得晕头转向,庐江事务恐怕根本顾不上,更别说给自己儿子娶老婆了。

而且,吕蒙只有两个儿子,不符合“太守第五子”的条件。

孙河担任庐江太守的时候年方弱冠,别说生不出五个儿子,就是生得出,也没法办婚礼。而且孙河接任庐江太守的时候,孙权刚接替孙策,立足未稳,急于立威,所以对当时跳反的庐江太守李术下了狠手,过程极其惨烈:“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三国志·吴主传》),先是困城,后是饥荒、屠城,然后又是大迁徙,庐江百姓饱受离乱战火,应该不会有心情办什么婚礼。

而接任孙河的孙绍,年纪虽然够了,但他面临着南方雷绪等人的叛乱、北方扬州刺史刘馥的制压,焦头烂额,没坚持多长时间就跑路了,也没闲暇做这件事。

朱光是庐江太守里在位最长的,他大约于建安九年左右赴任,一直到建安十九年才被孙权俘虏,他会不会就是《孔雀》里的太守呢?

《三国志·吴主传》载:“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朱光在任期间,为了防范东吴的军事压力,治下居民尽数东迁,整个庐江只留下一个近乎军事要塞的皖城。

曹操拔汉中数万户,让诸葛亮经营几十年都不能彻底恢复。从庐江等地一次迁走十几万户,这等规模,可见对当地经济破坏有多大。

事实上,庐江当时已经变成了曹、孙两方势力此消彼长的边境角力地带,长年处于兵锋之下。朱光承担着繁重的战备工作,就算想给儿子办婚事,也断不会如诗中所说“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这般奢靡。

那么,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刘勋和李术。

也就是说,《孔雀》的故事基本可以认定发生在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之间。

刘勋在任时间是建安元年到四年,而李术在任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到底他们两个,谁才是《孔雀》里的太守呢?

继续从诗中去找证据。

焦仲卿回去与母亲诀别的时候,说:“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庭兰就是白玉兰,一般于农历二月中至三月初开花,花期为整个三月,是以又名“望春花”。长江流域的白玉兰花期一般在农历一月。根据竺可桢的观点,汉末正处于中国历史第二个寒冷时期,平均气温比现代要低1到2摄氏度,所以位于江南的庐江,花期也会和现在黄河流域相等同。

因此,从焦仲卿所描述的情景来看,所谓“大风寒”正是一岁之初倒春寒之际,大概就是二三月间。

从诗中描述可知,就在焦仲卿说这句话的时候,太守正在高高兴兴筹备着婚礼。《孔雀》诗里说得清楚:“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也就是说,刘兰芝的婚礼,是定在了三十日。结合焦仲卿家的“庭兰”被风霜摧折的情形来看,当为三月三十日。

那一天是太守亲自确定的良辰吉日,焦、刘二人殉情,也是在这一天。

接下来,让我们推算一下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这五个三月三十日的天干地支。年和月份都比较清楚,一查便知:

建安元年为丙子年,三月辛辰

二年为丁丑年,三月甲辰

三年为戊寅年,三月丙辰

四年为己卯年,三月壬辰

五年为庚辰年,三月庚辰

日子较难推算,因为在灵帝末年,朝廷改用《九章算术》的作者刘洪改进过的四分历。因此我设定了一个基准点。《后汉书·献帝传》载:“(建安元年)秋八月辛丑,幸南宫杨安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

同一个月内出现了辛丑、癸卯、辛亥、庚申、己巳五个日子。辛丑和己巳一头一尾,两者相差二十九天。同传又说“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丁丑,郊祀上帝……己卯,谒太庙”。以此为参照,可以确定建安元年八月一日为甲子。

接下来就是冗长而单调的推算,从略。总之从建安元年到五年,这五个三月三十日里,唯有建安五年的三月三十日,符合太守所谓“六合相应,良吉三十”的标准,其他几个日子,按照传统命理学说来看,都不算吉日。

而建安五年,在位的庐江太守正是李术。

李术的经历是这样的。

根据为数不多的史料记载,此人是汝南人,在孙策麾下颇受信重。建安四年,袁术去世,袁术手下的一部分将领企图投奔孙策,却被庐江太守刘勋截杀。孙策大怒,挥军攻拔庐江。刘勋无路可去,只能北上投奔曹操。孙策就地派麾下大将李术担任庐江太守,还拨了三千人马给他守皖。

曹操眼见孙策坐大,深恐在没消灭袁绍之前腹背受敌。恰好荀彧给他推荐了一个叫严象的人在南边对付袁术。袁术既然死了,曹操便就地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去安抚孙策,还举孙权为茂才以示亲切。严象没想到的是,他前脚一抵达庐江,就被李术杀掉了。

李术杀严象,究竟是因为李术跋扈,还是孙策授意而为,已无可考据,总之堂堂一位朝廷任命的刺史就这样被杀了。而曹操忙于应付袁绍,也无暇找孙策算账。没过两个月,意图袭击许都的孙策就离奇地被许贡门人刺杀。结果严象遇害一事,便被搁置了。

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接下了孙策的事业,周瑜、张昭等人倾心辅佐,却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同。李术久有异心,看到孙策身死,便极其高调地接纳了从孙权麾下叛逃的人,打算自立。孙权问他要人,李术回了一封无比嚣张的信:“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孙权正愁初掌大权无处杀威,见李术这等态度,立刻写信给曹操,说:“严刺史是您亲自选拔的,没想到一来这里就被李术那厮给砍了,我也早就看他不顺眼,就让我替曹叔叔您报仇吧!”

于是孙权亲自率领孙氏亲族大举围城,李术走投无路,向曹操求援。曹操既没兴趣也没余力去救他,结果皖城被攻破,李术枭首,结束了他不自量力的一生。

李术从就任庐江太守到败亡,大约一年,横跨建安四年和五年。时间虽短,治下却还算比较平静,没有战乱,没有屠城、没有迁徙,算是庐江百姓最后安宁的时光。

从心理角度来说,李术是个桀骜不驯的人,虽然在孙策麾下他不敢造次,但野心这种东西是无法压制的。当他被任命为庐江太守,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时,心中必然大喜。带着这种昂扬情绪给儿子娶亲,借机大操大办,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太守的身份问题就算是初步解决了。由此来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大约发生在199—200年。

而这个时间点,庐江正好属于孙策—孙权治下。

再联想到诗中,刘兰芝对焦仲卿抱怨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守节一词,在汉末喻指男子为故主守节,守节的行为一般为两种,一是赴死,二是报仇。

那么,焦仲卿在为何人守节?

自然不是现任太守李术。

为上一任庐江太守刘勋守节,自然是有可能的。

但更大的可能是,是为上上一任庐江太守,德高望重,最后却被孙策逼死的陆康。

于是,整个故事的大概轮廓就跃然于纸上了。

PS:以上部分推理借鉴于马伯庸先生的猜想。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暴君总想生三胎红楼梦之庶子贾环穿越大乾当王爷穿越汉末:我刘璋收拾旧山河召唤三国:我的武将有点多大唐二愣子穿越南宋当皇帝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贤王传幽默化三国演义最强战魂重生人皇吕奉先大明朱棣:我刚穿龙袍,老爹来了意外唐朝昭昭大秦系列之史上第一阴谋军旅:说好体验生活,你成将军了我真不是暴君穿成山里汉的小医妻北魏遗史轮回诸天:从经营世界开始!水浒:抓捕好汉就变强大周皇朝之乱世风云大唐妙手回春捡到一只始皇帝孤才不要做太子唐砖大姑爷小书生明末皇太子霍去病战神记男配自有女配疼夺嫡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没人比我更懂始皇,嬴政也一样!潜伏从伪装者开始血色帝王路异能战兵北宋穿越指南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一拳打死李元霸,你管这叫流民?回到明末虐大清永不解封的档案将军好凶猛无错字精校版她在东汉末年呼风唤雨魂穿汉末:朕要让何皇后生二胎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公主成群,赘婿家里放不下了铁马乾坤录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换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锦衣当国苏宋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带着枪炮去大宋帝后传说我的桃花朵朵红本将军反了,在座的皇帝都是垃圾不退婚后,我儒圣的身份曝光了!原始人也网购补天前传三国之我是吸血鬼太监也懂扶龙术,女帝直呼求带飞大唐:天生神力,我竟是皇族血统大唐财阀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红楼:穿越大脸宝的悠闲生活龙魂枪诗词无双,这个乞丐是诗仙以谋为剑!从流亡少爷到权倾天下回到古代从一无所有开始锋戈之风起云涌乱世风华之巾帼英雄三国黄巾小兵三国:开局典韦护身,我无敌了刘备之子,开局武力值点满赵匡胤,你说你老婆是我妈?穿越大唐,开局拜师孙思邈洪武的悠闲生活炎朝绮梦:我和九位女帝的故事玄黄破历史全知道从小土匪做起棘圜志我在大唐当义子天下第一府断不平和别人不一样的穿越游医变皇帝,都是娘娘太美惹的祸云澜乱世志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家母,武则天猎国:从一介流民开始明末风云:汉王重征天下我一个贪官抢两个民女有问题吗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我是正统我怕谁肝在水浒,唯我独尊我为公子扶苏,打造大秦最强盛世鼙鼓揭天破宋来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从选妻开始,打造最强大夏大明1860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听劝后,我造反成千古一帝大明:捡到朱雄英,调教成恶霸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越后我成了鱼玄机的老师强明:我将现代物资搬运到大明掀翻满清,华夏大航海时代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壮王汉末之全面开战三岁无敌小皇孙朱元璋到现代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古玉穿越公子崛起三国之风起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