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有教无类
这段时间,陈铭其实一直都在等待鲜于家那边给答复,虽然陈铭知道对方不可能答应这么夸张的要求,但陈铭还是决定以此狠狠刁难鲜于家一下,一个朝阳区对陈铭而言可要可不要,但是如果能借此打压鲜于家,甚至于把鲜于家直接赶出京城,这才是陈铭想要看到的局面。
不过,陈铭也知道,眼下要做到这一步,还需要长时间的筹备和计划,毕竟,各种兼并、重组与收购行动,固然可以把大量珍贵的产业资源全部收归囊中,但是一个企业就算再庞大,当整体的协同运转无法顺利执行的时候,也只会给自己增加压力而已。最后必然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而失去市场。让原本可以高效结合优势的产业资源没有成功对接,反而会因此加重整个陈氏集团的负担。
现在陈氏集团已经在拖着两个上千亿投资的项目艰难爬行了,如果再拖第三个,傻子都能想到后面的结果是什么。
其实陈铭不打算要鲜于家大多东西,至少说,在他自身资金实力没有强大之前,是不会去拿的,比较陈铭手里面打理的是私企不是国企,可比不得中粮、中石油这些巨擘,垄断国家资源,不愁赚不到钱不说,还有强大的国家后.台支撑着,坚若磐石。
陈铭知道自己现在还欠缺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很多理论方面的东西,他学的本来就是传媒专业,那些企业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陈公子涉猎甚少,他虽然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解读方式,但那都是他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要说真正上得了层次的知识理论体系,那还真是一点都没有。
公司这边这几天很快进入正轨,有鞭毛这群人负责安保问题,陈铭也算是放心得下,再加上还有杨伟专门负责操练他们,这群日成长也很迅速,现在一片形式大好,鲜于家和皇甫家新一轮的报复行动也暂时还没有苗头和动静,于是陈铭决定去一趟京师大学堂。
当然,京师大学堂是辛亥革命以前的名字了,现在这里叫做京师大学,称得上是如今华夏学术研究方面最顶尖的学府,百家争鸣,学术氛围很浓。
陈铭来这里,自然是打算来听一两节讲座了,一直太过于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充电的陈公子,这段时间也是铁了心要在京师大学学点东西,好在这所大学所有的教室都对旁听生开放,以至于陈铭也不需要走其中的关系,就能在京师大学听课。
当然,和陈铭一样在这里上课的旁听生还有很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只要走入校门,坐进课堂,皆为学子,这也是京师大学的办学理念所在,当年名字还叫做“京师大学堂”的时候,这里就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来去自由,九九归一,当年蔡元培提倡自由、开放的精神,至今这里还传承着。
和陈铭一样,在京师大学周围,还有很大的一群“蹭课族”,他们多不缴费,当然也就没有学籍、文凭和奖学金,不过倒也来去自由,在天朝连高等教育都要明码标价的今天,还有地方在提供这样的免费午餐,总还是让人感到一丝脉脉温情的。
陈铭在校园的“三角地”瞧了瞧,这里汇聚着大量讲座信息,正巧今天下午有EMBA的课程讲座,于是陈铭很愉悦地开着他那辆途观过去了。
EMBA群体颇具商业价值,旁听也能积累人脉,这次的讲座,汇聚了大量旁听的学生,大部分是免费旁听准备冲刺研究生的学生党,当然,也有不少开着豪车来这里“旁听”的土豪,他们的目的大多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来这里纯粹是为了搭人脉,钓金龟,还有找妹子。
这种大型讲座,整个阶梯教室里面一般会坐满了人,而大门也为所有人敞开,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可以随意走进来听课,其中有一半是京师大学的正式学生,还有一半那就是蹭课党了。
陈铭刚才上来的时候,的确瞧见楼下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豪车,除了最基本的宝马奔驰之外,还有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法拉利,云云。
陈铭这辆途观很不起眼地停在一个角落里面,他抱着一本笔记本,很欢乐地找了个比较考前的位置,就坐了下来,听这个老教授讲课。
不得不说,别人的理论和方法,都是陈铭从来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去揣摩过的,用很简练的语句,却可以诠释出很深刻的意义来,只有听这些人传授,才能让自己的眼光看得更宽更远。
这位老教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大师,眼光洗礼,言辞精辟洗练,每一句话都让陈铭有些被直击心坎的感触,一节课下来,陈铭顿时有些肃然起敬。
这些高深的经济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模型,陈铭还是觉得自己需要掌握一点的,这些东西虽然有时候会被某些经济学家批得一无是处,但是理论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绝对能反映现实的,都是通过现实的实践来不断完善理论体系的,但是至少,这些理论的东西,还是可以或多或少解释一下当前经济规律的。这些东西,陈铭在金陵的南央大学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到的。
陈铭一个传媒专业的学生,光是学点影视方面的东西,可能还涉及到一些文化产业管理的知识,但是无论如何,其实都和他现在从事的这个事业八竿子打不着,可能唯一用得上的就是偶尔出去偷拍一下别人的**了。当初用来对付季家季乘化的时候,陈铭的偷拍技术还发挥了一些功效。
两节课上完之后,教授扬了扬手,示意这群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十五分钟,然后继续上后面的两节课。
于是阶梯教室里面开始变得嘈杂起来,而这个时候,陈铭才发现,他身旁不远处正坐着一哥们儿,挺眼熟的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