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心里知道,再过一年左右,李傕、郭汜的势力就会崩溃。
到时候刘协东归,汉室的传承问题就会尖锐起来。
在没有万全的准备之下,还是必须利用刘辨竖起大汉正统的旗帜。
现在董卓已死,李儒也已经顺利从长安脱身。
就是让外人知道刘辨还活着,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
徐州州牧府里展开了一场讨论。
州牧府的别驾赵昱、治中臧洪,还有从事张昭、张纮、王朗、严畯、裴玄、刘颖等人。
骠骑大将军府序列中,自然是戏志才、赵季晨和荀彧、郭嘉、黄浩和蔡洪波等人为首。
其中,戏志才、赵季晨、荀彧和州牧府中的张昭、张纮等人,都是身兼州牧府和骠骑大将军府两边的职务。
郑玄、蔡邕、荀爽、荀靖和卢植,这些平时不参与政事的大儒也都在场。
刘备把刘虞被公孙瓒杀害一事说了出来。
“我大汉遭此劫难,各州郡间战火纷飞,可惜备却无能为力,心中愤懑难安,各位可有教我?”
臧洪第一个站了出来。
“主公,您说先帝所封的冠军侯,在大汉危难之际,就应该挺身而出。”
“公孙瓒裹挟朝廷使者段训杀害了大司马刘虞,已经证明朝廷被屑小挟持,无法真正代表汉室。”
“眼看大汉山河破碎,主公作为大汉的臣子,岂能坐视不理?”
王朗的功利心强,已经从局势的变化中看到了未来的机会。
刘备的势力,已经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展现出来。
征战辽东,刘备要动用青、徐两州的力量进行协助。
王朗作为州牧府的从事,同样要负责协调各种后勤运输。
甚至连扬州的水军和海军是同一个序列,王朗都已经很清楚。
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
刘备身边的力量,已经足以碾压袁绍和袁术这些人。
王朗也知道。
刘备一直没有发动,应该是在等待什么。
或者说,刘备不急于发动,只不过是在争取民心完全和他站在一起。
在王朗的心中,可以说刘备这个主公,就是以后天下的主人。
刘备得到天下之后,王朗就是刘备身边的开国功臣,名位只在戏志才和赵季晨这些谋主之下。
聪明的王朗甚至认为。
戏志才和赵季晨这些人,不一定会在朝政上和他竞争。
从目前刘备所做的战略,以后的大汉要不断向外拓展。
戏志才和赵季晨他们的精力,也一定会放在大汉之外。
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对于自己能够在刘备身边效力,王朗自然是十分满意。
历史上的王朗,就一直想做大汉的忠臣。
现在,这种对皇室的忠诚,转化成对大汉天下的忠诚,让王朗的思想更加开放。
也因此,王朗办事更加努力,全心全意为刘备着想。
“主公,先帝的遗命虽然是让您守护大汉的南方,但那个时候先帝根本想不到,会有人想败坏大汉的江山。”
“目前的大汉,除了主公,还有谁能够为大汉力挽狂澜?”
“职愿意带头在大汉发起倡议,让士林中人来一起谴责公孙瓒,揭露他对大汉的不轨之心。”
王朗在历史上是个很复杂的人。
从才学上来说,他对经文的研究不输于孔融、卢植和郑玄这些大儒。
但因为王朗一直热衷于官场,所以被后人忽略了他在士林中的地位。
身处汉末这个时代,刘备这些现代人却很清楚王朗在大汉士林的地位。
郑玄也同意王朗的做法。
“冠军侯,景兴说得对,我们可以发起倡议,让世人明白这件事情的曲直,老朽认为,拯救幽州百姓于水火,才是您挺身而出的最大理由。”
对于如何插手幽州的事情。
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又是当事人。
荀爽和蔡邕作为刘备的岳父。
他们都不好先开口。
有了郑玄和王朗的出面,事情就水到渠成。
徐州州牧府决定,让卢植去主持幽州的事情。
徐州的士林发动起来。
公孙瓒和长安朝廷使者杀害刘虞的事情,开始迅速在大汉传播开来。
胡锐带着卢植也由海军护送,从青州赶往幽州和张飞会合。
......
刘备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鲁国曲阜。
鲁国作为豫州的郡国,却处于兖州和豫州、徐州之间。
夏侯渊被派回沛国后和曹仁联合,一起控制了沛国的大部分区域,势力也延伸到了鲁国。
目前,牵招已经进驻沛县,为夏侯渊和曹仁坐镇后方。
史涣和秦真(历史上的曹真)分别占据了湖陆和高平,阻断袁遗向东和向南的路线。
为了配合刘备进入鲁国,泰山郡的李整也带兵进驻巨平。
万一曲阜有事,从巨平到曲阜,一昼夜之间就可以到达。
刘备前往鲁国,身边有典韦、史阿,又带上了小将徐盛和两千特种营将士。
这种阵势,就是面对数万大军,刘备也可以安然无恙。
更让刘备放心的是,鲍信攻占了东平国之后,就不再继续参与兖州的混战。
历史上的鲍信,为了救援曹操,死于黄巾之手。
这其中可以说是疑点重重。
经过刘备和赵季晨他们的分析。
鲍信此人才干不输于曹操。
历史上的鲍信,能安然从雒阳的漩涡中脱离。
并且根据募兵所得的财富,迅速召集起数万军队。
这种对局势的敏感性,可不是普通人能够拥有。
鲍信和曹操两人,在关东联军讨董的时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鲍信的表现来看,他因为曹操的推荐得任济北相。
在刘岱死后,鲍信马上拥立曹操为兖州牧。
在曹操有难的时候,更是舍身相救。
可以说也是一个有恩必报的性情中人。
但鲍信之死却是疑点重重。
《后汉书》记载,曹操和鲍信征讨黄巾,在到达战场时,因为步兵没有及时赶到,受到了黄巾军的围攻,鲍信为了救出曹操因此战死。
随后,曹操的步兵赶到,最终打败了黄巾军。
问题来了。
鲍信身为一方诸侯,迎立曹操为兖州牧之后,身份地位必然是曹操身边第一人。
曹操有那么多的猛将,哪里需要鲍信救援或者断后?
鲍信死后,居然连尸体都找不到,更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黄巾军如果杀死鲍信,必然会砍下首级报功。
黄巾军的骑兵几乎没有,鲍信的尸体也不可能被踩成烂泥。
就是尸体被毁,也必然有盔甲可以证明身份。
鲍信死后不久,张邈和张超兄弟,也随后和曹操决裂。
张邈和张超兄弟,同样是以诸侯的身份投靠曹操。
在曹操崛起的初期,更是全心全意帮助他募兵。
让曹操能够参与到讨董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
这样的感情基础,如果说会因为边让一位名士的死,就毅然和曹操决裂,怎么说都有点太牵强。
从讨董战争中可以看出,张邈和张超兄弟并不是意气用事的人。
讨董联盟从一开始就是尔虞我诈。
酸枣的联军,更是没有和董卓真正的正面交锋。
张邈和张超兄弟选择曹操,必然还是看重曹操的能力。
但曹操的性格,却让他无法容下鲍信和张邈、张超这些诸侯。
作为一方诸侯,鲍信和张邈兄弟都有自己独立的势力。
曹操要的是得到他们的势力,不可能允许他们这种超然的身份。
这是一方势力发展的正常过程。
曹操做的事情没有不对。
只不过吃相太难看。
鲍信的死,让张邈兄弟看到了危机。
才会在陈宫来说服他们的时候,趁机和曹操决裂。
可惜的是,张邈兄弟的野心,最终害死了臧洪,更让他们被夷灭三族。
......
现在这个时空中曹操已死。
刘备本来以为鲍信会因此崛起。
没想到鲍信攻下东平国后,就不再继续参与刘岱、张邈兄弟和袁术的战争。
鲍信所在的位置。可以说在三方势力之间。
----东面是沮授的泰山郡和青州。
----西面是刘岱的东郡和济阴。
----北面和冀州隔着黄河。
----西南的山阳正在和刘岱交战。
----南面和东南的任城和鲁国,势力都不强。
济北国和东平国,看上去身处险地。
实际上只要这些势力没有分出胜负,都不会轻易和鲍信为敌。
但鲍信放弃扩张地盘,也就代表着他放弃了争霸这条路。
守着济北国和东平国的鲍信,可以说是在等待投靠的对象。
拥有看两个郡国的地盘。
鲍信完全可以待价而沽,到时候为自己换一个好的身份地位。
刘备也似乎有点明白。
----鲍信这个人的眼光看起来很不错,心中的野心却是不足。
当然,这也和鲍信的身份有关。
鲍信的出身历史上没有记载。
但应该是出身于泰山的地方豪强。
这样的身份,在大汉还远远不够。
强如孙坚父子,心够狠、手够辣,却还是只能依靠袁术,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势力。
更重要的是,鲍信自己因此没有产生称霸的野心。
一个人眼光再好、能力再强。
没有匹配的野心,就注定走不上那条道路。
这样的鲍信,反而让刘备更加的放心。
至于鲍信待价而沽。
有着超凡的目光,鲍信很快就会发现。
----冠军侯刘备,才是目前大汉最有实力的那一个人。
如果鲍信选择刘备。
那刘备就会凭空得到济北和东平两个郡国。
有了济北和东平两个郡国,对于兖州和豫州意义不是太大。
刘备势力对冀州的威胁,却增加了不少。
袁术虽然有吕布的帮助。
在刘备的心中,袁绍才是要最重视的对手。
当然,重视也是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