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柴秀吉听到氏光的话,激动地脸色通红,呼吸都有些粗重起来,颤颤巍巍说道:“若此事成行,我定保举阁下为大纳言……”
“咳咳!”见到自己丈夫有些失态,为免其说出什么失了体统的话,宁宁只得出言打断道:“北条勘解由长官大人太谦虚了,我羽柴家何德何能。”
羽柴秀吉也明白自己有些急躁了,调整了一下状态,但仍无法平复刚刚因氏光提议,而被刺激到的心,在宁宁的白眼中,说道:“到时还要阁下多多支持才是。”
“宁宁夫人无需太过谦虚,羽柴权大纳言大人为朝廷和织田家殚精竭虑,扫除作乱的宵小之辈,保畿内平安,自然当得起次重担。”氏光笑着对宁宁道。
听到氏光夸奖自己的丈夫,宁宁心里也有些触动,缓缓向氏光行礼道:“谢过勘解由长官大人。”
羽柴秀吉与宁宁出身低位,宁宁还好一些,出身基层武士家庭,后来被送到姑父浅野长胜家养育长大,当时织田家也不过是尾张国内并不出跳的小土豪,信长父亲一脉还不是分支,这种出身已经是极低了。
羽柴秀吉的出身就更不用说了,比明太祖强点有限,一辈子在一种病态的自卑中成长,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
在羽柴秀吉和宁宁严重,氏光的出身无疑是光芒万丈的,能够如此低姿态对待夫妇二人,两人无疑是十分受用的,以至于连宁宁都无法完全保持内心的平静。
“不过如果想要担当大任,权大纳言大人的出身确实是个问题。”
经过一轮的“交心”,氏光表面上已经拉近了与羽柴秀吉和宁宁的关系,低头饮了一口茶说道,一副为对方考虑的做派。
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天朝不同,岛国一直存在一种偏执血统论、出身论、宿命论,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天花板的位置,能做到羽柴秀吉这个程度的无疑少之又少,但即使是这位也不可避免的碰到了天花板。
在院政之前,武家基本不可能被授予三位以上官位,摄政关白必须出身近卫、九条、鹰司氏,二条氏,一条氏等藤原氏五摄家,幕府将军必须是清和源氏出身等等,甚至你想与清河源氏的幕府作对,似乎有个伊势平氏的出身才更有“说服力”,国情便是如此。
羽柴秀吉是什么出身?其父虽不能完全算是贫农,但定了天也就属于富农、地侍这一层次,在上位过程中,拥有先天的劣势。
“在下倒不是没有考虑过,想来阁下知道,前代将军义昭殿在我那里做客,我曾数次提过入嗣为义子或犹子,但这位殿下都没答应。”可能见氏光亲切,羽柴秀吉坦诚道。
“这样啊,那阁下就没有考虑过换个思路,从摄关上入手?”氏光问道。
羽柴秀吉眼睛一亮,武官领袖做不了,做个文官领袖也是很有面子的,又看向氏光道:“不弱我拜在勘解由长官膝下?”
“噗!”正在饮茶的宁宁一口茶喷了出来,十分尴尬冲氏光笑笑,狠狠瞪了自己丈夫一眼。羽柴秀吉却是不以为意,仍然看着氏光。
氏光也有些尴尬,笑道:“在下的意思是,可帮助大人联络近卫关白,想来这位应当是愿意接纳大人的。”
近卫家是五摄家中的老大哥、藤原北家嫡脉中的嫡脉,羽柴秀吉自然是极其满意,两人又讨论了一下具体事宜,宾主尽欢结束了此次会面。
第二日,羽柴秀吉和宁宁坐在氏光赠送的宽敞牛车中,全然没有作别时初见牛车车厢豪华而新奇激动的神态,眉头紧锁道:“你觉得这个北条氏光所言,有几分可信?”
“应当还是没问题的,”宁宁看着自己的丈夫温言道,“以前并不知道,关东之地竟然如此富庶,丝毫不弱于畿内,北条家制霸关东也不过是这两年的事情,应当没有多少余力顾忌畿内事务,这对于本家来说是好事。”
“我也是这么想的。”羽柴秀吉点头道,“这几日江户城见闻倒与以往风评一致,北条氏光生活豪奢异常,比当年今川家更甚,为人也不像右府殿、上杉辉虎、武田晴信那样刚烈强势。”
“不过这位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搅动关东,几乎完全打下了这关东八国的势力,殿下不可小视!”宁宁补充道。
“我心里有数!这可是起码二百万石的大名啊,不知毛利家与之相比如何,本家还需要时间发展,起码要解决柴田,只达到右府殿当年的层次,才能不惧怕对方,本家还是需要时间。”羽柴秀吉道,“此行也感谢夫人陪我来回颠簸。”
羽柴秀吉见宁宁含笑不语,心中突然被猫挠一般,起身压了上去。
羽柴秀吉的车队已经消失在了远方,氏光则仍站在江户城的大门外,保持这礼送时的样子,实现落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各国、郡检地及常备建册的事情推进的怎么样了?”氏光未回头,直接开口道。
一旁的二天清实现今为江户城奉行所总奉行,负责管理调度全领内奉行所的政务,听到氏光问话马上道:“开始我等到是把事情想简单了,关东各家早先上报的数目有隐瞒,这些年又开出一些新地,实际石高与原本书册上的差距很大,各地奉行所需要多次勘检,期间也遇到了一些顽固的国人,讨伐镇压也花了一些时间,其中不乏一些大族,成田家也在其列,还是小笠原大人出面才将对方压下去。”
“这件事你们处理的妥当,成田、太田等在本家入主武藏时毕竟是有功的,可以适当怀柔处置,起码现在还不是翻脸的时候。”氏光点了点头,“明年底前可否完成。”
“检地的话应当明年中旬即可完成,但根据检地结果重新勘定各家边界,明年年底底的话时间有些紧张。”二条清实实事求是道。
“让大家动作再快一些。”氏光又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