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安下令,对那些升起白旗,不再开炮攻击的荷兰战舰,暂停开炮攻击。
很快,南洋舰队的炮火,便集中在了一些还在负隅顽抗的荷兰战舰上。
又击沉了数艘荷兰战舰之后,所有的荷兰战舰,此时全部升起了白旗,并且停止了进攻。
全部都缓缓地停泊在海面上,等待明军的接收。
乔国安下令,让空军第五编队在空中进行警戒。
然后派出小型快艇,搭载着部分海军前去接收这些荷兰战舰。
在接收战舰的过程中,明军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些荷兰士兵不愿意投降,试图反抗。
但是,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他们最终还是放弃了抵抗。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明军终于成功地接收了所有的荷兰战舰。
乔国安对这次战斗的结果非常满意。
在他看来,这次战斗不仅展示了南洋舰队的实力,也向世界证明了大明帝国的军事实力。
他决定,将这些荷兰战舰编入南洋舰队,并且对它们进行改装,使它们更加适合大明帝国的海军作战需求。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乔国安命令南洋舰队对附近的海域进行巡逻,以确保没有其他国家的舰队敢于侵犯大明帝国的领海。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准备对附近的海域进行清理。
在乔国安的命令下,南洋舰队开始了对附近海域的巡逻。
他们在海上巡逻了数天,并没有发现任何其他国家的舰队。
乔国安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他决定继续扩大巡逻范围,以确保大明在南洋区域的安全。
在巡逻的过程中,南洋舰队发现了一些海盗船。
以往的几十年,这些海盗船经常在这一带海域出没,掠夺过往的商船。
乔国安决定,对这些海盗船进行打击,以维护保证大明商船在南洋的安全。
他命令南洋舰队对这些海盗船发动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南洋舰队成功地消灭了这些海盗船。
这一行动,得到了过往商船的高度赞扬,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南洋舰队的保护。
在消灭了海盗船之后,乔国安开始着手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这些过往的商船中,大部分都是南洋区域原住民和穆斯林王国的商船。
其中也有少量的当地华夏族人的渔船。
他们也早已经深受这些海盗的侵袭,这些年以来,南洋海域突然冒出了大量的海盗。
这些海盗绝大部分都是欧洲人的面孔,而且他们最近的这十几年里,很少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进行劫掠。
基本是只针对当地的原住民部族和王国。
乔国安派出南洋舰队对附近海域进行清理后,这些海盗基本上被清剿一空,剩下的残余势力,也远离了南洋,再也不敢来这片海域进行劫掠了。
在清剿海盗的过程中,也俘获了不少海盗。
通过审讯,乔国安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这些海盗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联系密切,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其真正的身份,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
得到这个消息后,乔国安将这些证据,全部送到了各个原住民部族和穆斯林王国。
这些原住民部族和穆斯林王国,得到乔国安送去的这些消息后,顿时十分愤怒,纷纷表示要派兵与这些欧洲强盗进行决战。
乔国安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效果,他经过向朱君洛请示后,向这些原住民部落表示,可以向他们提供武器支援。
很快,这些原住民部落与穆斯林王国,就送来了大量的金银和物资,与大明交换火器。
此时的望州城,军工厂虽然还没有完全峻工,但在两次与荷兰舰队的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其中仅陆军使用的火枪就有近两万支,还有一百多门步兵炮。
不得不说,荷兰东印度公司非常有钱,他们所装备的火器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欧洲本土的那些老牌殖民帝国。
就连英国和荷兰在美洲的驻军,当时都没有如此豪华的武器装备。
当时英国和荷兰在美洲有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恐怕朱君洛现在还只能躲藏在山谷中,据险而守。
而这些缴获的火枪和火炮,对于现在的明军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使用价值。
因为隶属于南洋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此时人数虽然不足万人,可是他们装备的各式武器装备,全部都是大明最新式的枪械和火炮。
而且自南洋舰队抵达这片海域以来,海军陆战队只进行过一次陆地上的战斗,并且那场战斗,在空军的火力支援下,也很快就结束了。
所以海军陆战队的弹药储备,现在还依旧十分充足。
这些老旧的武器,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用。
此时各原住民部族和穆斯林王国,都纷纷来望州城请求支援,而且表示愿意拿各种物资和金银等贵重金属来交换。
乔国安对此,基本是来者不拒。
这些武器与其存放在库房中,让其生锈,不如让它们发挥更多的作用。
原住民部族和穆斯林王国,得到这些武器后,就会对欧洲人在南洋的统治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对于南洋的这些欧洲殖民者来说,装备了他们的这些火枪和火炮之后,这里的原住民部落和穆斯林王国,已经不再是他们可以任意欺凌的了。
反而在这些当地人的极端仇恨下,会给欧洲人带来不小的威胁。
而对于乔国安来说,他并不担心,这些原住民部族和王国,会对大明造成足够的威胁。
因为双方武器装备,有着巨大的代差,他们即使装备了大量火器,在大明军队的面前,依旧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只要他们胆敢将枪口对着大明人,乔国安有着绝对的自信,在一天之内,让这个部族从此消失在世界上。
而且制造业落后的原住民部族和王国,根本无力去生产这些火器所使用的弹药,只能求助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