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盘算之后,李天逸还是选择了之前的战术。
依然让各个小队相互掩护,打不过就撤,不断地用空间来交换日军的兵力。
现在他们距离刚降落时的战线约有五六百米的距离。
这五六百米的距离,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各小队紧密配合,应该能够给予日军大量的杀伤。
于是,李天逸立即身边的传令兵又发射了一枚信号弹。
一颗红色的亮光直冲天际,提醒着各支亲卫军小队:准备战斗!
各支小队此时也在密切地关注着日军的动向,眼看大批日军正在集结,预示着他们即将要发动进攻了。
各支小队相互之间,通过用手电筒改造的信号灯相互之间传递着消息。
由于各支小队相距几百米,他们现在只能使用这种通讯手段来互相联系。
但是这种联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却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距离较远,各小队之间不能频繁进行联络,即使派出几人去传信,一来一回也需要耽搁不少时间。
而且日军正在集结大批兵力,准备反击明军。
现在几个方向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派出去的人很可能因为复杂的战场情况,导致信息不能及时传递。
使用这种用手电筒改装的信号灯,便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在几百米的距离,手电筒发出的光刚好可以被对面的友军看到。
通过不断地闪现手电筒亮光,可以即时传递有效的信息。
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大批日军已经集结完毕,看起来要准备发起进攻了。
在一阵嘶喊声中,一波一波日军像潮水一样向着明军所在的方向冲来。
这样的打法,让亲卫军也是一阵头大,但是好在李天逸已经传令给他们,只需要尽量杀伤日军即可,不必坚守阵地,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这些亲卫军精锐都是从各地精挑细选出的精英,个个战力出众,以一当十不在话下,个人战斗力不比蛟龙卫差多少。
而且经过朱君洛的亲自训练,无论是个人战斗力,还是团队作战,或者是大规模军团作战,亲卫军都堪称全军模范。
亲卫军并不仅仅是用来彰显皇家气派的样子货,亲卫军中的绝大部分士兵都是从前线作战勇猛的部队中选拔出来的。
因此,几乎每一个士兵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而且几乎个个战功卓着。
正常情况下,在亲卫军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便会分派到其它部队中担任各级指挥官。
现在的华夏还没有建立起军事院校,亲卫军就相当于是华夏明军的军官摇篮。
这三千名从亲卫军中选拔出的精锐,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每一个人都是各部队中的宝贝疙瘩,都有可能成为将来的耀眼将星。
所以李天逸对这里的每一个士兵都十分重视,他不愿意让这些士兵在这里做出无谓的伤亡。
其实就算是下面硬碰,这些亲卫军精锐小队,也不见得就会被日军击败。
但那样的话,惨重伤亡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李天逸来说,只需要再阻挡日军二十分钟,运送伤员的空中飞艇分队便能够赶回来。
到时候,这些日军就等着被迎头痛击吧。
大批日军一波一波地冲上来,各个明军小队相互配合,利用手中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向日军最密集的地方不断发射炮弹。
由于他们没有机枪,就连迫击炮也只有十几门,炮弹也严重不足,所以只能将炮弹向着日军最密集的地方射击。
掷弹筒也只有不到一百具,炮弹同样并不充裕。
于是各个亲卫军小队发射几轮炮弹后,看着日军冲上来的人数越来越多,便几个小队相互交替掩护,逐渐向后撤退。
同时他们从附近建筑物中尽量收集一些弹药,用做弹药补充。
但是由于很多地方先是被日军占领,后来又被空中飞艇轰炸,能找到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
他们只能将一切能找到的东西充分利用,将一些炮弹和手榴弹制作成简易的爆炸物,安放在日军前来追击的一些必经之路上。
当日军冲过来的时候,这些爆炸物便能够将日军的攻势稍稍降低一些。
一开始,日军中还会出现一些上身赤裸,头上绑着面条的武士,抱着炸药包向他们冲来。
而亲卫军中有着数十名精英狙击手,只要这些疯狂的日军武士一出现,便将他们立即击毙。
甚至会直接命中他们的炸药包,将那些武士连同周围的日军士兵一齐炸倒一片。
这些日军武士抱着的炸药炮应该是用黑火药制成的,一旦被明军狙击手击中,便会立即爆炸。
几次猛烈的爆炸后,日军才发现这个问题,于是再也没有派出这些武士了。
因为在明军狙击手的远距离精确打击之下,这些抱着炸药包的日军武士根本对明军造不成任何损失,反而是成了日军大量伤亡的罪魁祸首。
在亲卫军各个小队边打边退之下,日军不断地压缩着明军的防御圈。
而与此同时,日军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减少着。
尤其是日军中的指挥官和各级头目,在亲卫军数十名精英狙击手的精准射击下,不断地被击毙。
此时的日军已经渐渐地失去了有效的指挥,开始变得像一盘散沙一样,随着大队的人群向明军涌来。
明军边打边退,而日军则在不断地向前冲击。
现在的日军人数已经少了近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失去了大量的军官,他们已经快要失去有效的组织了。
大批日军依然在不断地向前冲,直到十几分钟后,明军已经撤退到他们最初的防线。
此时,这里距离中心位置只有五百多米的距离。
再继续撤退的话,他们就将失去足够的活动空间,只能和日军硬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