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洛看着驻罗刹国的使者发回的电报,不由得笑道:
“这些罗刹人真是病急乱投医,这种事情也是能问别人的吗?”
朱君洛不由得想到在原来的历史中,多少国家因为向所谓的一些强国学习强国之策,到最后,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但如果想要完全照搬他国的治国政策,那无异于是饮鸠止渴。
但是朱君洛想了想,还是召集起了内阁众臣,对此事进行商讨。
得知罗刹国想学大明的施政方略,内阁众臣也是十分意外。
但朱君洛却说道:
“既然人家一心向学,我们也不可拂了人家的心意,大家都想想如何帮他们制定国策吧!”
朱君洛此言一出,在场的几个大臣都心领神会,无论是张煌言还是张名振等,都是才学出众,聪慧过人之辈,再加上这些年与清军周旋,早已经历练出了过人的才智。
这一年多来,又在朱君洛身边对华夏大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是对朱君洛的施政理念十分熟悉。
他们对朱君洛所提出的各项施政措施心服口服之余,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结合他们自身的才学,为华夏大明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这几个内阁成员都已经成为了朱君洛的左膀右臂,将朱君洛提出的各项政策完美地施行下去。
听到朱君洛刚才说的话,几人略一思忖,张煌言做为首辅大臣,第一个发言道:
“陛下,罗刹国现在刚刚完成了户籍登记,虽然其潜力不小,但其农业基础尚且薄弱,可工业却发展迅速,尤其是军事工业,这正是头重脚轻,舍本逐末,臣以为可以让其先发展农业。”
“罗刹国先发展农业,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国内粮食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我们大明来说,更有利于对罗刹国的控制。”
张煌言说完后,几个内阁大臣纷纷赞同,朱君洛也点点头道:
“张大人所说甚是,那么如何让其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呢?”
张煌言立即回答道:
“回陛下,要想发展农业,首要便是对其土地进行治理,臣认为我们所施行的土地分配政策并不适用于罗刹国,倒是土地拍卖更适合他们。”
“据臣所知,罗刹国有大量无主土地,可以让罗刹国对这些土地进行拍卖,然后我们向他们提供一些农业技术支持,让罗刹国尽快走上农业发展的路子。”
朱君洛又问道:
\"张大人所说的有些道理,那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哪些农业技术呢?\"
张煌言说道:
“我们大明现在的农业耕作技术是建立在大量的农业协会基础之上的,虽然实现了人力的最大化利用,可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独特的人口基础之上的,所以并不适合罗刹国。”
“但是华夏一直以来实行的小农经济模式,却是十分适用于现在的罗刹国。”
“我们可以将之前所使用的一些农业技术教给罗刹国,并且提供给他们各种优良作物种子。”
“据臣所知,美洲龙城的农业研究院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的种苗产量极大,而且成活率极高。”
“只有一个缺点,就是这些种苗只能由农业研究院培育,成熟后留下的种子继续播种的话,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且产量也十分稀少。”
朱君洛一听,顿时眼前一亮,这是个好东西啊。
他也似乎想起在龙城发来的报告中看到过类似的消息。
但由于那段时间精力全部放在了与罗刹国的战事上,并没有对此类消息太过关注。
此时听到张煌言提起,朱君洛立即就想到了一个方略。
等几位内阁重臣对张煌言的提议进行了补充后,朱君洛说道:
“这些良种的培育方法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大明的手里,不得有丝毫外漏。”
张煌言和几位内阁重臣立即回道:
“谨遵陛下旨意!”
此次御前内阁会议后,大明向罗刹国派出了数百人的代表团,为罗刹国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各种策略和技术支援。
这些人中有农业技术人员,也有南京各部的官员。
同时还有监察部派出的监督人员。
经过几日的沟通和谈判,大明和罗刹国达成了农业合作伙伴关系。
大明将会给罗刹国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并且会给罗刹国提供所需要的一系列农具。
但是罗刹国每年需要向大明出售多余的粮食和作物,并以此偿还一系列贷款。
罗刹国起初并不同意大明收购多余粮食的要求,直到大明使团说明了多余的粮食是指除供应罗刹国必要的粮食消耗和一部分储备外,罗刹国才同意大明的这项要求。
罗刹国连续十几年来,粮食短缺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是越来越严重。
当他们得知大明给他们的施政建议是首先发展农业时,得到了罗刹国绝大多数官员的认同。
包括阿列克谢一世对此也极为赞同。
他之前虽然也想到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可是无奈罗刹国的农业非常落后,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土地属于贵族阶层,而罗刹国的大量民众都依附于这些贵族。
这些根源都在于罗刹国现在还处于半农奴的状态,很多贵族都是奴隶主,手中掌握了大片的土地和奴隶。
虽然有一些新兴的贵族以手中的大量土地来雇佣佃农耕种,但他们最终的目标依然是成为奴隶主。
而大明给他们的施政方略就是先将大量的佃农解放出来,将大量无主的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分到他们的手中。
这些佃农购买土地的本金,则由大明银行提供,只需要定期偿还即可。
当大明提出可以为这些佃农提供年息低至百分之五,并且可以分为十年偿还时,阿列克谢一世甚至都以为大明把罗刹国的子民当成自己的子民来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