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律法是好,可连同朕在内,朝中可有精通商贾之人?”
“况且商人既能得利则非蠢笨之徒,其欺民得利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仅凭今日一时定下的律法,想来约束不了后世商贾欺民之举。”
待朱标说完,刘伯温眉头微皱,自顾自沉思了起来。
和后世可以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不同,倘若此时朱标定下约束商贾之法,那后世必有人以“祖宗之法不可轻废”的借口,断绝完善此法。
同样!
百十年后,眼下制定的约束之法必不适用。
商贾从中寻出漏洞,大发其财也是能够预测到的。
“插手商贾,朕想的绝非是与民争利。”
“眼下海贸未曾成熟,民间商贾纵然不法,也不过只是不义富户,闹不出什么太大的乱子。”
“然而等到海贸成熟,商贾不仅能得财更多,甚至还能从海外购得铠甲、兵器,甚至火器。”
“诸位都是随太上皇经历过元末动荡的,自然明白有钱有粮,军械完备会出现什么乱子!”
“陛下深谋远虑,我等不及!”
“陛下深谋远虑,我等不及~”
众人齐声称颂,朱标只是随意颔首,却也没有放在心上。
和制定律法不同,制约商贾之法没有前例可以借鉴,朱标不用想知道今日之事定是尤为困难。
不过话说回来,眼下的结果朱标也还算的上是满意。
虽说今日朝会上被刘伯温所言气的不轻,可大致设想终究没怎么改变。
低价粮依旧可以继续售卖,朝廷也不会再有反对之声。
同时朝廷也可暂时通过售卖低价粮,在民间商贾之中激起不小的波澜。
朝堂上无其他阻力,有的也只是研究出约束商贾的法子。
接下来便是要看沈三石如何从民间入手,再给那些不义商贾增加些压力。
“今日之事,乃诸位与朕同心同力,开辟千古先例。”
“若此法甚好,可沿用后世,朕也可借诸位巧思名垂青史。”
“于陛下荫庇之下名扬千古,乃臣等之幸。”
“此乃臣等之幸。”
简单两句场面话过后,朱标几人便也就如何制约商贾继续讨论了起来。
另一边。
正当沈三石坐于案前,继续研读《洪武纪册》之时,伙计快步走了进来,当即禀报道:“东家,今日朝会群臣谏言,劝阻陛下停售低价粮。”
“是否即刻下令地方上的沈家店铺,今日停售低价粮?”
和一脸紧张,生怕出售低价粮引来杀身之祸的伙计不同。
此刻的沈三石却显得格外平静。
待伙计说完,沈三石放下手中书卷,随意问道:“朝会之事你怎知晓?”
“东家您还不知道?”那伙计满脸紧张,眼中甚至带有几分惧色,连忙说道:“市井现已传遍了。”
“今日朝会上,几位朝臣因陛下抛售低价粮一事,数次谏言。”
“陛下气的甚至中途离去,一炷香后方才折返回来。”
“东家!”那伙计看向沈三石忧心忡忡道:“陛下抛售低价粮便引来众多朝臣反对,咱们沈家店铺没有与朝中官员打点关系,在朝中也没什么靠山,倘若还继续抛售低价粮,怕是引火烧身,自身难保啊!”
听到这话,沈三石沉吟数秒,随即却很是不屑的轻笑了两声。
“若无人故意为之,朝会上的事怎么会传至市井,而且还是如此详细。”
“想来也是那些商贾已经按耐不住了!”
“东家是说.....”
“不错!”沈三石眸光一凝,很是郑重道:“朝堂消息传入市井,必然是那些商贾暗中为之。”
“不过他们也是愚蠢,此番流言除能证明陛下爱民如子、护佑民生外,便再无其他效用。”
“倘若陛下当真下令停售低价粮,此刻他们所传流言便也不单单只是群臣谏言!”
语罢,沈三石眸光隐隐带着几分轻视之意。
那些个商贾传播流言恰恰证明他们心里没底,越是如此,沈家店铺出售低价粮便越是不能停止。
至于说他们沈家店铺在朝中没有靠山.....
玩笑话罢了。
他沈三石进京一没打点官员,二没有与京城商贾往来,好似孤军深入般进入京城市面。
凭的,也就是全心为国效力。
所奉承的本心也是依据《洪武纪册》的圣君之言。
表面看他沈三石的确没有靠山,可实际上他们沈家店铺的靠山最大,乃是当真的天子。
收起心头好笑,沈三石看向那伙计淡淡说道:“既然没有陛下停售低价粮的消息,我沈家店铺便也无需停售。”
“可是东家.....”
“无妨,无妨!”
沈三石笑容随意,表情愈发随意道:“我沈家店铺乃是为国效力,虽无权臣作为靠山,可却将朝廷视作靠山。”
“想来也是无碍。”
见沈三石虽表情随意,可一言一句说的却很是笃定。
即便那伙计还想劝阻一二,不过终究还是将到嘴边的话给重新咽了回去。
“既然家主现已打定主意,小的自然不敢多嘴。”
那伙计说着便退出了房间,同时就好似说笑话般,漫不经心道:“只是苦了今日朝会出面谏言的官员,听说京城许多百姓都围在那些大人的府邸前想要讨个说法。”
声音落下,还不等伙计退出房间,却见沈三石猛地站起身子道:“等等!”
“你方才说什么?京城百姓围堵在朝中官员门前?”
“是啊。”那伙计不觉得有什么,继续道:“听闻宋濂、高启几位大人在朝会上劝阻陛下停售低价粮,京城百姓闻讯自然不太乐意。”
“那些百姓围堵在宋濂、高启等一些大人府邸门前,说得也无外乎是朱门酒肉臭,这些老爷有朝廷俸禄可拿,便不顾百姓死活。”
“甚至还要阻扰陛下宽仁待民之心......”
不等伙计说完,沈三石忙站起身子,径直朝门外走去的同时,沉声下令道:“带上店内伙计,同我一并前去!”
“东家也要围堵那些大官的府门?”
“屁话!”沈三石面色一冷,语气带着几分怒意斥道:“我等前去乃是为了安抚百姓!”
伙计闻言还没怎么想明白,却见沈三石便已走出房间,径直朝天香阁外走去。
直到半路,那伙计这才出声问道:“东家,既然您和皇帝陛下是一个心思,势必要继续抛售低价粮。”
“而那些官员却是当庭劝阻皇帝老爷停售低价粮。”
“眼下您就算不带着咱们围堵那些官老爷的府邸,也大可以作壁上观,看着百姓堵门。”
“为何您却还要出面劝阻那些闹事的百姓......”
“你知道什么!”沈三石表情愈发严肃,厉声斥道:“百姓闹事必有京城商贾从中作梗,一旦京兆府派遣差役前来镇压,亦或是这些百姓闹出什么乱子。”
“朝中必有官员受京城商贾的打点,言说乱民当施威不能施利。”
“如此一来,陛下的处境便是愈发艰难!”
还有一点沈三石没顾得上说出来。
设想一下,宋濂、高启等人有劝阻发售低价粮的谏言,本心也是为了国朝考虑。
可结果却是百姓误解,甚至围堵府门。
也就在这般情形之下,百姓对陛下的敬重愈深,贬低宋濂等官员的同时赞颂天子。
如此一来,岂不是说美名、民心、威望都集中在朱标身上,而本是为国效力的宋濂、高启等人却无故蒙受骂名?
长此以往,这几位老臣心中又怎会不对朱标生出几分芥蒂?
更甚至,一旦百姓堵门事情闹大。
不仅售卖低价粮要就此罢休,甚至还会折损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不得不说,利用民怨,借此离间朝臣和朱标。
这步棋走的属实高明。
宋濂府门前。
当看到一众百姓喊打喊杀,举着锄头、爬犁等农具,相继呼喊。
最前面的百姓更是拿着臭鸡蛋、烂菜叶朝府门招呼。
人数众多下,宋府奴仆只得紧闭府门,不敢出门。
见此情形,沈三石却也不由松了口气。
好在事情还未闹大,好在京兆府的差役、玄武湖的兵卒没来镇压百姓。
一切也都还有转圜的余地。
“诸位乡亲且慢动手!”
当看到沈三石大步走到宋府门前,朗声开口。
认出他的一众百姓纷纷停下谩骂,冲沈三石出声道:“沈老板,不干你事。”
“这宋濂竟劝阻陛下停售低价粮,他这不是断我等的活路?”
“今日定要那宋濂老儿出面,讨个说法!”
听到在场百姓对素有“五经师”美名的宋濂不甚恭敬,本是学子出身的沈三石表情愈发严肃。
“尔等安敢来宋学士门前胡闹?”
“还不是这宋濂老儿劝阻陛下停售低价粮......”
“那你等可知宋学士为何出言劝阻?”
不等面前百姓出声,沈三石语调愈发严肃,郑重出声道:“宋学士、高夫子等人于士林之中久负盛名,此等高学安能是不顾百姓死活,鱼肉百姓的贪官恶吏?”
“那他们为何.....”
“倘若宋学士、高夫子当真是恶吏贪官,此刻府中家丁早已棍棒将尔等驱逐,安能容的下你等在此胡闹?”
当看到面前百姓或有动摇,此刻不再吵嚷。
沈三石趁热打铁,继续说道:“我等当明白,眼下我朝正值国战,百万大军征讨不义倭国。”
“国库存粮自当率先供给前线将士。”
“难不成尔等希望自家儿郎从军杀敌,却因粮草不济,吃不饱穿不暖反被倭国畜生斩杀?”
“陛下体恤我等百姓,我等百姓也当以求门路,以报君恩。”
“七尺男儿,要么秉笔入仕,为国出谋划策。要么手持三尺青锋,征战沙场。”
“眼下尔等聚众于国朝老臣、士林高学府前,尔等不知羞愧?”
随着沈三石怒斥声落下,在场百姓多数也是放下了手中锄头。
与此同时,沈三石猛地提高音量,再次出声道:“若今日事情闹大,陛下听闻必是震怒。”
“纵然没有宋学士等高学老臣劝阻,陛下也必不会继续售卖低价粮。”
“一旦朝廷不再售卖,我沈家店铺自然也要停售!”
听到沈三石怒声训斥,在场百姓即便还没有彻底弄明白,可一听说沈家店铺也打算停售低价粮,瞬间便也不敢继续生事。
“沈老板息怒,属实是我等莽撞了。”
“我等这便离开,还请沈老板切莫停售低价粮。”
那些百姓说着便要离开,而沈三石看着宋府门前一片狼藉,语气很是不满道:“将此地收拾干净再走。”
“尔等胡闹一番,殊不知给宋学士带来多少麻烦!”
闻言,几名百姓忙将府门前的烂菜叶尽数捡走,清理地上狼藉后这才离去。
而等百姓散去,沈三石轻叩府门。
见宋府家丁打开一条门缝后,很是谦卑的退后一步,恭敬躬身道:“城中百姓受奸人挑拨,这才行为无状。”
“烦请转告宋学士,晚生见宋师遭此无妄之灾,心中不忍。特有薄礼,还请宋师笑纳。”
说罢,沈三石也不等宋府家丁开口便也示意身旁伙计放下礼物,转身离去。
而看到替他们宋府解决麻烦的沈三石不仅没有进府邀功,反而放下礼物便也转身离去。
原本见百姓聚众堵门有些头疼的宋府家丁,此时看向沈三石的背影也不由多了几分敬意。
高启等人府前情况相同。
当听到沈三石以沈家店铺停售低价粮相威胁,聚集在府门前的百姓也是纷纷撤离。
不多时,听到动静已然集结麾下,征调京兆府差役的蒋瓛刚带人赶到宋濂府前,却也是不见围堵在宋府门前的百姓,甚至府门前也收拾的干干净净,全然不像是刚刚有人闹事。
从宋府家丁口中,蒋瓛这才得知竟是那沈三石出面劝阻前来闹事的百姓。
不过蒋瓛却也似例行公事般,带领锦衣卫、京兆府差役陆续前往高启等人府邸。
当发现情况相同,闹事百姓都已撤离后,蒋瓛心中第一个念头却不是为这沈三石请功。
相反!
蒋瓛却也觉得沈三石此举,有些越俎代庖,绕过朝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