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的腿真被打折了?”
“他坐着轮椅教书?还出了十二道题、难住了朕的满月儿?”
长安城未央宫里,刘彻摊开一卷丝帛,哈哈大笑:“还是姐姐厉害,一次就把那臭小子的毛病给治了,让他虐待、嫌弃朕的满月儿!
还想用三次考试为难人,哼,也不打听打听,朕的满月儿虽然没有住在宫中,可陇西皇甫家那也是书香之家,满月儿自幼饱读诗书文章……
嗯?”
渐渐的,刘彻的脸色变得古怪起来,伸出一根手指,在那一张‘试卷’上画着圈圈,口中嘟囔着骂道:“杨川这哈怂,出的这什么题?”
“不得不说,这几道题还挺有意思呢,”刘彻抬头,看向左下首正襟危坐的一名中年儒生,“董先生,你是咱大汉朝最大的读书人,要不、瞅瞅?”
那名中年儒生淡然一笑,拱手道:“陛下言说,这试卷出自一名叫杨川的读书人之手,莫非他是杨朱后辈?”
刘彻笑道:“并非杨朱后人,这小子乃陇西良家子后人,平日间也就种种田、做做饭,算不得正经读书人呢。”
中年儒生愕然:“不是读书人,也敢开蒙教学?”
刘彻哈哈大笑,道:“几个小孩子闹着玩的,董先生学究天人,要不、帮朕解答一二?”
中年儒生点头,拱手道:“微臣遵旨。”
“既然不是杨朱后人,这位杨川小友的学问,自然也不会是那种一毛不拔的歪门邪道,微臣倒也不妨好为人师一次,权当是提携后学小辈吧。”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董仲舒,这位学究天人、通晓诸子百家的大读书人,接过一名宫人转送过来的‘试卷’,慢条斯理的振一振衣衫,眉头微皱,展卷细观……
这都什么题目?乱七八糟的,十二道题目全都是算术类的,竟然没有一句关于圣贤文章的“精微大义”?
而且,里面还混杂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诸如石硫合剂什么的,不要说儒家典籍里头不曾有过,就连那些个没什么用处的百家文章里,似乎也没有见过!
确定不是胡编乱造?
董仲舒观看的极为仔细,两根手指在案几之上轻轻扣击,眉头微皱,似乎在疯狂计算。
然后。
好吧,十二道题目里,只有那道“称象”的有点眉目,其他的、嗯,其他的都不会做……
“陛下,这试卷、果然就挺有意思呢,”董仲舒随手将试卷对折起来,不置可否的放在案几之上,“此等小道,寒门子弟倒也不妨修习一二,但对大汉公主来说,无异于虚费时日、没什么用处啊陛下。”
刘彻身子前倾,颇为认真的请教:“哦?愿闻先生高论。”
董仲舒淡然一笑,道:“陛下,寒门子弟修习一些算术、工匠之学,掌握一些农桑稼穑之事,出仕后可报效朝廷,无论为官为吏,还是在地方上为百姓之表率,自然是极好的;
然而,满月公主乃皇室嫡亲、大汉公主,岂能学习此等小道之术?陛下,此风不可长也。”
刘彻点点头,笑道:“董先生所言极是……”
……
自己给刘满、娜仁托娅、张安世三人出的‘试卷’,被张汤誊抄后传给了刘彻,这种事情,杨川心知肚明。
他也懒得去理会。
他就不信刘彻会因为这点小事,来寻他杨川麻烦;更何况,他这一次其实也是有心算无心,就想看看刘彻对‘小道’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刘彻认为这种牵涉到农桑稼穑、水利工程等的学问有问题,不愿也不想令其在汉帝国流传开来,那就好办了:
赶紧卷铺盖、走人。
他也不信,一个名传青史、能与始皇帝齐名的大汉皇帝,会如有些昏聩的君王,为了什么狗屁‘面子’,放任一群狗屁官吏欺负一个种田搞科研的?
当然,也说不准。
欺负种田的、打压搞科研的,似乎也是汉帝国的优良传统之一……
……
这一日傍晚,杨川吃过晚饭后,正陪着豹姐一家子玩耍、消食,庄子上来客人了。
一个是中年儒生,另一个,也是中年儒生。
这二人一看就是读书人,一个面容清癯,另一个面如冠玉,各穿一袭青衫,在冬日夕阳下颇有几分书卷气息。
与他们随行者,有三五名谒者、郎官,还有二三十名高峨冠带、大袖飘飘的儒生,看上去甚为儒雅、端方而傲娇。
“这一片封地打理的不错,田地齐整,水利也搞的不错,看样子、那个叫什么杨川的少年人,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农夫。”
那名面容清癯的中年儒生下了牛车,振一振衣衫,负手而立,淡然说道:“你们尽可多看看、多想想。”
“这读书人,最怕的不是你悟不到先圣的微言大义,而是蹲在书斋里不知天下事啊;孔夫子游学万里,可不就是看遍这天下人、天下事,方能学究天人啊。”
紧跟在其身后的那名中年儒生点头,微笑道:“董公高论!”
其余谒者、郎官、儒生也纷纷点头称是。
这一行人走走停停,在杨川的封地上指指点点、说说笑笑,迳直来到杨川家的庄子门口,却被堂邑父挡住了去路。
“伱们是什么人?为何私闯杨氏封地?”堂邑父黑着脸问道。
“好教你知晓,董公携门下弟子游学,途径你杨氏封地,还不快去禀告杨川,令他出来迎接。”一名谒者上前两步,甚为傲慢的说道。
堂邑父想了想,瓮声瓮气的说道:“不认识。”
那谒者:“你!”
“我家小郎君说了,最近他抱恙在身,不方便见客,就算是平阳公主来了,也要挡在门外,”堂邑父很认真的说道,“至于你说的什么董公,比长公主殿下还要尊贵?”
那谒者大怒,便要当场发作,却被那名面如冠玉的中年儒生摆手拦下:“罢了,你去禀告少上造,就说博士董仲舒、博士祭酒司马相如求见。”
堂邑父:“不认识。”
众儒生:“……”
看来,臭名昭着的杨氏封地,果然不行啊,看门的不但是个粗鄙的匈奴人,且还如此无礼,简直就!
眼瞅着门口这些儒生勃然大怒,纷纷投来不甚良善的目光,堂邑父面无表情的说道:“我家小郎君说了,他的两条腿被平阳公主打断了,行动不便,不见任何人。”
司马相如还想上前,却被董仲舒拦下了。
董仲舒轻咳两声,淡然道:“这位壮士,烦劳你进去禀告一声,就说、门外来了一个会看病的先生,可以帮他开几副草药……”
堂邑父:“就你?”
董仲舒:“……就我。”
“你真会看病?”堂邑父疑惑的打量着董仲舒,点点头,道:“那好,我进去禀告我家小郎君。”
于是,一炷香工夫后。
就在众儒生实在忍无可忍,便要发作时,堂邑父大踏步出来了:“这位先生、真是董仲舒?”
董仲舒微微点头:“正是。”
堂邑父咧嘴一笑,道:“我家小郎君说了,大儒董仲舒是个读书人,不是医者,估计来的是个骗子。”
这一下,众儒生终于大怒。
一个小小少上造,凭借平阳公主、长平侯的权势,欺负一下长安城的纨绔恶少也就算了,想不到竟然如此傲慢无礼?
董公是谁?
就连皇帝在未央宫接见大儒董仲舒,都要站起来拱手施礼,行的是半师之礼,你杨川算什么东西!
不等众儒生开口,司马相如向前踏出两步,傲然说道:“你去告诉杨川,小小年纪,莫要如此狂傲无礼!”
堂邑父拱手道:“好,我这便进去告诉我家小郎君。”
然后,这个犹如半截铁塔的匈奴人,竟真的转身进去……并,随手将庄子大门给上了闩。
司马相如与众儒生脸色铁青,却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倒是董仲舒却一脸的淡然之色,微笑道:“还是少年人好啊,轻狂一些也挺好,总归是比较直爽呢。”
众儒生纷纷拱手,强笑一句:“老师教诲的好……”
……
就这般、又过了一炷香工夫,夜幕降临,寒风嗖嗖。
杨氏庄子里灯火阑珊,一些仆役吃过晚饭后,或忙着磨豆子,或围拢在阁楼的壁炉边闲聊。
偶尔,还能传出几声厨房的锅碗瓢盆碰撞,却是那些厨娘给孩童们准备宵夜。
这是杨川家的新规矩:吃过晚饭后,大人们可以直接去睡觉,但所有十二岁以下的孩童,无论男女,都要上“扫盲班”,就算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算一些简单的账目,那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毕竟,庄子上的农活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了,仆役们不仅要学会筛选种子、配比肥料、熬制杀虫剂,还要动手修理各种各样的农具、马车等,需要每一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妇人们也一样。
两千多亩的菜蔬,收获后都要经过腌制或榨干处理,其中牵扯到精盐的比例、发酵的时间等,都需要一点简单的算术技能。
学习嘛,就要动脑子。
动脑子的人,需要给他们吃一顿宵夜补补。
所以,杨川就吩咐厨房,所有上“扫盲班”的人,都可以享用一碗小鸡炖蘑菇汤、鲜鱼汤、或者鸡蛋醪糟汤。
这也就导致,很多大人也跑去“上课”……
对此,杨川很大方,直接宣布所有上“扫盲班”的人,无论大人孩童,每天早上额外加一枚曹襄家的鸡蛋!
于是,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扫盲班的学员,这让杨川很满意。
这就对了。
暂时改变不了这座天下,改变一下自己家园,让那些仆役们像牲口一般累死累活的同时,也有那么一点希望和念想,总归不是坏事吧?
不得不说,汉帝国的仆役真是淳朴,不用你讲什么狗屁情怀,也不用你给他们画饼许愿,一碗热汤、一枚鸡蛋,就是他们最大的念想……
初冬夜晚的风甚是寒凉,但杨氏庄子里,却别有一番人间烟火味儿。
这日子,就很好了。
杨川坐在轮椅上,腿上盖着一条毯子,端了一碗野菊花茶慢慢喝着,看上去就十分的惬意。
“杨川小郎君,董仲舒、司马相如等人还在门口等着,”正在抓耳挠腮‘写作业’的刘满突然抬头笑道:“要不,让本妾身出去将他们赶走?”
杨川瞥一眼刘满:“作业写完了?”
刘满登时拉胯着脸,嘟囔道:“本妾身、太难了……”
“知难而进,这就对了,”杨川温言笑道,“时间也差不多了,堂邑父大叔,你这就放他们进来吧。”
站在门口的堂邑父‘嗯’了一声,大踏步走下阁楼,去给董仲舒、司马相如一行人开门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还真是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一大堆……’
杨川摇头苦笑,心中不由得感慨一句:‘早就听说大汉的读书人不好惹,尤其是那个董仲舒,手辣心黑话又多,就很是难缠呢。’
当初张汤誊抄试卷时,杨川便料定会有人寻来找他的麻烦,不曾想过会如此之快。
他更没料到,十二道‘中考理综题’,竟然会让董仲舒这老贼亲自登门问罪,简直就有些离谱。
听说大儒董仲舒要来,刘满一脸的不屑,娜仁托娅一脸的茫然;唯有张安世,却显得有些蠢蠢欲动,看上去还挺激动的。
想想也是啊,董仲舒是谁?那可是汉帝国眼下最为有名的大读书人,被一大群儒生追捧、奉承,名声都快要赶上亚圣了。
莫要说张安世年纪尚小,不过六七岁的孩童,就连皇帝见了人家,都还要执半师之礼呢……
至于没什么存在感的张汤、略。
“董仲舒是大读书人,学究天人,有什么不懂的、不会的,你们几人尽可请教人家,这也算是一大机缘。”
杨川看一眼张安世,温言笑道:“只是你们要记住,面对大读书人时不要失了礼数,但也不要拘谨,不要缩手缩脚,反正咱们都不是什么正经的读书人。”
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那就是:有些毛病,别给惯着……
董仲舒这一条线索,对主线剧情的推进很重要,本来厨子将其放在第三卷,不过,想了想,还是应该让他提前出来;毕竟,朝廷明争暗斗,怎么能少得了儒生们的骚操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