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冀今天将河湟地区的地头蛇全部都召集过来,于城外营寨中见了他们。
在刚才进入军营的时候,这些人就看到了朝廷大军的军威,远不是他们这些人可比的。
后面更是有个愣头青往这上面撞,结果被打的皮开肉绽。
同时也让他们见识了一番大唐士卒之精锐,那名单将军,单骑冲阵,擒将而还,虽然有些取巧了,但是依旧让他们这些人感到震撼。
这种可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而朝廷刚才军队列阵,骑兵冲锋丝毫不胆怯,军阵没有任何动摇,那箭矢居然能够距离骑兵数尺落下。
这些无一不表明了,这大唐军队是精锐中的精锐。
这个时候,他们有想到,其实跟着大唐干也不错,有这么强的老大做靠山,他们也不怕那些雪原上的吐蕃和北方的胡人了。
但是在朝廷将大军派到这里之后,这些人的忠诚立刻就从六十的及格分提升到了八十,甚至九十。
所以驻扎在这里的大军是需这里供应粮草的。
这些豪强实力比中原的豪强要强不少,不管是人口还是田亩,但考虑到这种地方,土地只要有人耕出来,要多少有多少,也就不觉得什么了。
朝廷再这里驻扎五千大军,所需要的粮草自然是要这些当地豪门世家来供应的。
五千大军常驻,需要的粮食不少,其中马料比人吃的食物都多。为了应对突厥,朝廷这五千大军全部都配备了战马。
“使君,小人也一样,愿意唯天使马首是瞻!”这次说话的是旁边的刘衡,乃是刘家的家主。
河湟之地和中原不同,这里不仅要种粮食,还需要种植苜蓿。苜蓿这种植物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就带回来了。
当年大乾时期,这条商道的商人可谓是络绎不绝,朝廷通过这条商道获得了无数财富。
王玄冀没有和这些人讲什么大道理,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更看重利益。因此他直接了当的给出了利益。
既然同意配合朝廷了,接下来王玄景开始和他们商议屯田,移民还有粮草后勤的分配。
至于说他们对大朝的忠诚,只能说勉强及格罢了。
朝廷需要将这些粮食分配在其他豪强身上,同时,他们需要配合朝廷安置灾民。
至于说以前私下的承诺,现在统统不作数了。
当年刘宋也是因为这商路变得极为富庶,可等到失去了这条商道,朝廷的实力立刻就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朝廷准备将金城进行修缮,这些人力物力也需要他们进行解决。
丝绸之路的富庶只怕了解过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
朝廷在河湟之地重新设置郡县,这些也是需要他们协助的。
粮草消耗非常多。朝廷从关中运输,很是困难。
杨茂就仿佛没有感觉到众人的目光一般,冲王玄冀躬身一礼道:“今日见到朝廷天使,喜不自胜,我杨家从今开始,唯天使马首是瞻!”
不过片刻功夫,不断有人上前拜见,表示愿意跟随大唐。
看到这里,众人对王玄冀的态度越发恭敬,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二六零五:f七零零:四三:六零零零::七八一
很快整个营寨中,所有人都向王玄冀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这人也是聪明,在看到朝廷的军威之后,立刻就纳头就拜。
至于说普通百姓,经过这些年的动乱,他们怎么可能负担的起。
说白了,还是要有人。
若是大唐驻扎在这里的士兵都有这种水平,不,甚至比这水平低上一两个档次都行。五千人足够将整个河湟地区横扫一遍了。
当年大乾再此立郡县,这里属于金城郡。
等到刘衡说完,紧接着又有几个人出列冲王玄冀行礼道:“小人得蒙使君看重,愿为使君效犬马之劳!”
当年刘宋动乱,对这里渐渐失去掌控,后来刘宋内乱不休,这里经常被草原劫掠,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此人在这河湟之地也是排名前几位的地头蛇。
周围的其他人纷纷看向他,不少人觉得其无耻,也有人对其很是佩服,面对众人的目光,杨茂镇定自若丝毫没有任何慌乱。
见识了大唐天兵,还有这位宣威使、西凉都督、凉州牧王玄冀之后,他立刻就认清了自己的实力,然后第一时间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金城以北。
这些人以前跟着李轨和大唐干过一架,后来被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打的打败,很快就投降了,王玄冀没有去追究以前的事情。
这是一种质量很好的牧草,朝廷养马一直都在种植,但是中原当年人地矛盾突出,很多人连土地都不够,如何会种植苜蓿。
当初河西河湟百万人口,经过几番战乱后,人口折损五成,广阔的土地上,竟然不足五十万口。
人群中响起一阵嗡嗡声。
“使君言重了,使君温仁宽明,德高望重,朝廷待我等也不薄,在座诸位贤达皆是想要报效国家,以前是报效无门,您来给我等指出来了,我等定然跟随!”为首的杨茂恭敬的说道。
而这其中绝大多数人口都是依附在本地的地头蛇周围,能够在这种地方生存下来,并且壮大的,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王玄冀听到这些人的话,脸上满是笑容,冲他们连连点头。这些人既然这么识时务,那就不用他再下很手。
要知道关中现在大旱,还需要从外界运粮,更不要说主动给他们粮食了。
“诸君,今日本官来此,就是要告诉诸位,朝廷要在这里迁徙百姓,编户齐民,屯田筑城,稳固河西走廊。”
“为打通西域做准备,诸位也都明白这西域商道之富,若是商道通常,诸位也可以得到不少好处!”
一想到这里,王玄冀还有些失望,若是有人给他立威,那效果一定很好。
因此虽然已经传入中原数百年了,但是愿意种植的人依旧很少。
朝廷这一次准备在河湟之地推广种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