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关的太平军士兵做梦也没想到,仅仅三天的工夫,就被他们尊敬的领导“”骆国璋“”给集体打包送给了清妖。
是生是死,只能听天由命。
现在清妖士兵已经控制成熟,全副武装的把控着营垒大门。
这些人被关着的人,除了怒骂,或者惶恐不安,也只能等着!
等什么呢?
等自己的命运,看清廷如何处置他们?。
..........。
至于,罪魁祸首骆国忠 则被李鸿章告知,必须带着军中一众亲信将领,前往昆山,面见自己。
骆国忠他的一些手下们都有点怕:
“”李鸿章会不会过河拆桥,杀我们呀?“”.........。
骆国忠心里也没有底,他当然也怕李鸿章食言,杀人。
可现在常熟已经送给了人家,常熟也是人家说了算,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为了安抚手下人的情绪,骆国忠还是假装镇定说:
“”人家朝廷高官也要面子,答应的事儿绝对不会食言,如果他把我们杀了,日后太平天国谁还愿意投降?“”
“”韦俊,李昭寿,程学启这些人投降朝廷之后,都不是混的挺好的,大家相信我,相信朝廷“”。
.........。
可手下还是害怕,有人说:
“”话是这么说,理也是这么个理,可真怕此次离去,小命不保“”。
“”昆山屠杀,历历在目呀“”
..........。
骆国忠看着手下一副熊样,朝他叱道道:
“”看你这怂样,真他妈没出息,昆山怎么能跟我们比呢?“”
“”昆山是抵抗,才遭遇屠杀,我们现在是献城投降,情况不一样。“”
.........
骆国忠等手下十余名将领在清兵的“”陪同“”下,缴了械,前往昆山,面见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已经将大本营移至昆山。
骆国忠一见到李鸿章,双腿不由自主的跪了下来,大声高喊:
“”小人骆国忠带着一众部下,特来昆山,向李大人投降“”。
........。
骆国忠的一众手下,看到平时威风凛凛,说一不二的骆国忠,此时却低头,唯唯诺诺的向眼前这个李鸿章跪拜,犹如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
一下子把大家惊着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来投降,跪拜之礼是免不了的,所以大家也没多想,赶紧随着骆国忠一起跪了下来。
...........。
常熟太平长毛一众将领齐刷刷的,跪在李鸿章的面前,
对于不会一兵一卒就拿下常熟城的李鸿章,当然十分高兴。
他赶紧将骆国忠心扶了起来,然后上下打量,边打量边笑着说:
“”骆将军,好块头,果然气宇不凡,不失为当今一代名将也。“”
“”欢迎.....欢迎.....衷心的欢迎你们“”。
........
李鸿章这马屁拍的响。
骆国忠看着李鸿章这么热情,又怎么看得起自己,本来还担心李鸿章会杀自己,如今心中的疑虑瞬间消散。
.......
随即,李鸿章邀请骆国忠上座,几人做坐之后,李鸿章又拍马屁的说道:
“”骆将军能够弃暗投明,此乃英雄也,他日你跟着我,必定能够飞黄腾达“”。
“”不过..........。“”
李鸿章李鸿章说着说着,又假装为难起来。
骆国忠看着李鸿章欲言又止的样子,赶忙问道:
“”李大人,您是否还有隐忧?有的话,尽管吩咐,属下去办,便是“”。
.........。
李鸿章把骆国忠叫到自己面前,其实就是专门说这件事儿。
既然话题已经说到这儿了,李鸿章也没有拐弯抹角,他说:
“”常熟城内有你们太平军将近有两万人,而我的部队在城里不到五千人“”
“”所以我压力很大呀“”
“”如果这两万人暴乱,必然会大乱,到时候不好收拾“”。
.......
骆国忠一听,这李大人是话里有话呀,于是他直接问:
“”李大人,您的意思是?
“”您是要我做什么吗?“”。
李鸿章清了清喉咙,看着骆国忠,然后轻声的说:
“”你们人数太多,恐怕难以管理,能否杀掉一些不安分子?“”
.........
骆国忠一听,哈哈一笑: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我也有这打算,准备来请示您的“”
“”常熟内有些人不是我的亲信,根本不听我号令,这些人留着没用“”。
.........
随后骆国忠于是对李鸿章建议:
“”这样吧,湖南,湖北,江西,主动投降的人我们就接纳“”
“”至于广西,广东那边的人,他们都是太平天国的老底子,不管他们投不投降,都杀掉“”
“”如何?“”
李鸿章听后,沉默的山,又加了一条:
“”安徽的兵也要留着”。
........
原来李鸿章就是安徽人,安徽的官照顾人,正常。
再加上安徽自古以来与湖南,湖北,江西属于较为亲近,所以李鸿章同意了,只杀掉广东,广西那边士兵。
.........。
“”那这事儿交给你去办吧,你办的话要顺利一点“”。
李鸿章拍着骆国忠的肩膀说道。
最终在李鸿章的授意下,骆国忠带兵 在常熟城内各个军营进行搜查。
将广东籍,广西籍的太平军士兵,骗得出来,在营外进行屠杀,杀得人头滚滚。
这样一杀又将近杀了两千多人。
..........。
经过骆国忠在常熟城内一番铁血的屠杀后,李鸿章彻底的接纳了骆国忠,还上书朝廷,请朝廷封赏骆国忠职位。
因骆国忠献城有功,他得到的李鸿章的重用。
骆国忠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还将常熟城内地下洞穴,埋藏的粮食全部取了出来,送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本来为粮食发愁,竟然在常熟意外得到了几十万担粮食,简直如大旱甘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