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在六十岁之前彻底占领奥斯曼帝国,极度的自信使他有着很深的底气,他去年之所以没有发动攻势,因为他要等待大明皇帝的回话,因为大明水师的探险队已经接近波斯湾,也探到了红色的海洋,所需要的就是摸清那里的地势、水势之后,大明水师能和他一起两面夹攻奥斯曼帝国,以盼望一战功成。
而且,穆拉德二世的父亲穆罕默德一世曾经派遣舰队驱逐了爱琴海岛屿上的威尼斯人,下令在多瑙河以北构筑要塞,想要进攻匈牙利。后来穆罕默德因其舰队在格利博卢附近海域为威尼斯人所败而被迫与其和谈。
为此也丧失了大部分的水上力量,大明军队与威尼斯之前一直在处于谈判期间,也就是进入地中海后的权力分配问题,狡猾的威尼斯人看到了火器的力量,虽然火药的用处在欧洲国家已经开始研究,但怎么能赶得上大明的发展步伐,他们一直不同意大明水师进入地中海,如果想要进入,必须以火器的制造技术作为交换。
可怜庞煌脑袋里面的军火知识,也知道只要向欧洲人开放这个技术,那么以欧洲人的狂热,他不敢想象后果会是怎么样,而且在另一个时空,一直到庞煌穿越回大明之前,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还没有放松,到了这个关口,怎么能让那些欧洲人得逞呢。
所以庞煌建议朱标断然回绝了这个要求。对负责和谈的使臣说及的底限就是有条件的买卖,不是最后万不得已,这个条件也要适当的禁止。为此,庞煌害怕那些老夫子忍受不了那种讨价还价的痛苦,所以专门派了永嘉学派的人去,并下了严旨。
谈判一度陷入了僵局,虽然大明境内的传教士日益增多,西方的商贾也如过河之卿一般连绵不绝,但是面对着国家利益的问题。朱标坚决不肯放松,在谈判的同时。开始对印度进行着严厉的打击,首先占领了斯里兰卡,并封朱贵烚为桂王,世袭斯里兰卡统治权。在那里建立了军事中转基地,打击印度。
朱贵烚是原辽王朱植的次子,也算是给辽王朱植一个当初效忠的回报吧。对于越来越远的疆土,朱标感到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对于从斯里兰卡以西的地区,再封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决定成立世袭制度了。
只要有个几代统治,反正都是大明朱氏子孙,再疏远能到那里呢。也就是在去年底。看着大明皇帝如此的决心,威尼斯人终于做出了让步,只要能购买就行。同意了大明水师进入地中海。
这样以来,朱棣就可以从陆地发起攻势了,威尼斯人的根本是拜占庭,而朱棣的目标是奥斯曼,两者也有共通点,只要彻底的打击了奥斯曼帝国。拜占庭才能获得和平,至于朱棣会不会窥视拜占庭的宗主国地位。那是以后的事情。
注重以利益为首的威尼斯商人不想去想这么远,所以认为朱标和朱棣也不会想这么远,达成了这个协议之后,就开始谈判当年奥斯曼侵占拜占庭疆土的归属权,不过这时大明水师已经可以开始进入地中海备战了,不但是大明水师,威尼斯商人筹募的舰队也将加入到大明水师战斗的序列之中,与其说是想打仗,还不如说是想观摩新式的作战方式最为恰当。
印度首先支持不住了,在二十多年前,帖木儿借助消灭异教徒的原因,大举侵犯印度,当时的印度叫做德里苏丹国。
这个传说中的佛教发源地,在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下,其实本质上是伊斯兰教,它的前几位统治者都通过采取系统的宗教迫害的手段,使大批的印度教臣民集体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帖木儿认为,他们对异教太宽容。认为他出发去征伐印度,仅仅是对伊斯兰教的敌人发动战争。因为古兰经上说:“一个人可获得的最高荣誉,是他亲自向伊斯兰教的敌人发起战争。”这就是为什么帖木儿总是关心消灭异教徒的原因,也是出于对荣誉的热爱,同样也是为获得战功。
德里苏丹国在当时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其后不久迅速走向衰落,接着是国土分裂。许多大省区的王公脱离了苏丹的统治,建立起独立自治的穆斯林国。于是,德里苏丹国失去了德干,该地形成了巴曼尼小苏丹国;孟加拉;乌德或札温普儿王国;最后是古吉莱特。这些地区穆斯林国的割据削弱了德里苏丹国,它只拥有旁遮普和多阿布,甚至旁遮普也因盐山的科卡尔部的叛乱而处于混乱之中。此外,当时在德里统治的苏丹马茂德二世软弱无能,处在他的全权大臣伊黑巴勒的掌握之中。
因此,帖木儿在印度面对的只是一个衰落中的苏丹国,它由于地区王公们的肢解而丧失了一些最富有的省。帖木儿于景泰元年初派其孙阿黑麻率前锋军先行。然后自己亲率主军于同年渡过印度河,
只用了半年的功夫,帖木儿就胜利地进入德里。在穆斯林教士们的要求下,他答应不杀居民,但是,他的士兵们以极端残暴的行为征收供给品,致使居民们愤而抵抗。这种抵抗激起了帖木儿军的愤怒,他们在城内烧杀掳掠。他们掳获的战利品数量巨大,因为突厥-阿富汗苏丹们两百年间从印度王公们那里掠夺到的财富正是积聚在德里。大量收集的这些金银珠宝一举落入了河中人之手。大屠杀是按比例进行的,在城的四角用人头堆起了几个金字塔。然而,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帖木儿仍像以往一样赦免有技术的工匠们,送他们去美化撒麻耳干。
帖木儿在德里度过15天。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毁掉一切之后,毫无建树地离去。继续去洗劫该道上的米拉杰,推倒了墓碑。把印度居民活生生地剥皮,以此证实地圣战的誓言。然后,他沿西瓦利克山和旁遮普高地的正北方向,踏上了回家的路。
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次打击中,印度受到的打击是致命的,动摇了德里苏丹国—穆斯林帝国的基础之后,让该地区处于一片混乱状态中。摧毁一切,没有采取任何维护秩序的措施就走掉。只是离开印度前。曾指派印度族穆斯林君主赛义德家族的希兹尔汗为木尔坦和旁遮普大公,而二十多年后,这个大公成为德里苏丹。
刚刚整顿了印度境内的部分秩序,谁能想到。希兹尔汗的苏丹还没有过上舒服的日子,就迎来了大明的征伐。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印度的位置对于大明今后向西方发展太重要了,正如同另一个时空中西方向东方扩张是一样的重要,朱标还记的,在另一个时空,印度是世界上排名第四的煤炭资源国,有着丰富的铁矿等等。
这个地区,就算是大明不打主意。日后肯定也会被欧洲国家看中,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下手。将其归纳入大明的版图之内。
大明于四年前就开始了想印度的探查,到如今为止,在大明水师进入地中海的路程中,携带了大量由各军镇抽取的将士,在孟加拉湾附近放下整顿,伺机进攻印度。并想德里苏丹国发出了照会。
由于帖木儿的打击异教徒行为,造成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低迷。所谓的佛教趁机崛起,国内本来就不太平,这个当口,又收到大明的照会,那里有心情抵抗啊。
新成立的乌思藏军镇,派遣大军渡过恒河河,进攻木尔坦,经过三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木尔坦。
同年,朱棣所派遣的正绿旗军队,在朱高燧汉军旗的率领下,于九月渡过印度河,他下令或是任凭他的部队洗劫了木尔坦东北的德伦巴城,随后与乌思藏军镇的孙飞军长会师。在萨特莱杰河畔,打败了科卡尔人首领,然后经木尔坦进军德里。途中有帕特奈尔堡,由拉吉普特首领戍守。朱高燧夺取并毁掉该堡,占领了锡尔苏蒂和夺取了德里东北部偏北十里处的洛尼堡,并在这里建立大本营。
十二月与德里苏丹希兹尔汗及其大臣指挥的军队会战于巴尼伯德和德里之间的朱木拿河畔,再次获胜。印度的战象曾经末能阻止帖木儿的穆斯林军队,同样也阻止不了大明军队的骑兵。
所有的事态都按照既定的方针来执行,朱高燧之所以来这个地方,是朱标的授意,他要将朱高燧封藩在这里的某一个地区之内,同时,皇事院正在加强考核皇室成员,因为斯里兰卡的例子在那里放着,印度很可能由于离大明本土太远,准备封藩成世袭的藩王,在朱标的打算中,准备在印度建立一个军镇,然后封大约七个藩王,争取用几代人完全代替印度的统治。
这也是一个传教的好机会,道教和基督教作为互换,也就是基督教在进入大明的同时,道教也进入了欧洲部分地区,但是成效远远比不上基督教的发展势头,在欧洲几千年的基督教思想统治下,道教还是有些吃不动。
但是印度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正是颠覆宗教的好机会,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曾经佛教在印度被称为印度教,是国教。但是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却是一个伊斯兰教的统治思想,为了在印度境内发扬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曾经十分严厉残酷的打击了佛教,使其一度进入了蛰伏。
但正好又是伊斯兰教的狂热信徒帖木儿的侵略,打击了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使佛教有些抬头,但是依旧处于伊斯兰教的恐怖之中,印度的百姓陷入了迷茫。
本来信仰是想获得安宁,信仰佛教求来世生活的好一点,但是在伊斯兰教的恐惧下,只好求个今世安稳吧,先顾个眼前再说。但是信仰了伊斯兰教之后,依旧会遭到屠杀,百姓的心里有些承受不住了。
佛教依旧没有抬头的迹象。依旧是以苦行僧的面目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朱标从各种探查出的情报得出这个结论,虽然自己也觉得有些牵强。但是他能推测出来的只有这些了,总比人家宗教统一昌盛时好一点。
就比如道教进入欧洲的情况,根本上很少有人去信,开始可能追随者很多,但都是一些来看热闹的人,出于猎奇心里和探听远东的大陆而已,真正相信的。还是基督教本身,等大家对于该了解的事情都了解过之后。自然就散去了,很少有人会信仰道教。
道教在欧洲国家也就是起到一个探路的作用,但是大量经费的产生总不能光是国库出钱吧,仅仅凭借大明国内信徒的供奉是远远不够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印度将其发扬起来呢。
只要印度成功的建立起道教信仰,在大明国内苟延残喘的佛教中人自然就没有了支撑,老子化胡说就可以得到肯定了,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机会,无论是大明皇帝朱标,还是道教的长老们,都看出了这个机会,谁也不会放过了。
道教的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受到皇帝的召见后。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教派进入印度的事宜,有了成功在高丽和琉球、日本诸岛的成功经验,他们自然知道需要准备什么。首先,就是开始筹备自己的人手,他们从各地将教内的精英分子全部调了回来,因为这次不比在之前那几个被大明征服过的属国内传教。
这次的往印度发扬道教,预示着佛道之争进入了一个决战时期,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可能是比明刀明枪的作战还要残酷的战争。
朱标这么想到,他在另一个时空的经验。还是在如今的从政经验都告诉他,信仰之争远远比国家争斗还要残酷,还要令人发指,但是为了大明的将来,他不得不发动这场战争。
在火枪和火炮面前,印度所频临的结局是什么,谁都可以猜测的出来,现在除了朱棣心里的疑问之外,咱们再把眼光放回大明内部。
方孝孺知道了南京的种种动向,难道一点表示也没有吗?
真的没有一点表示,甚至连太子的几次召见,他都十分淡然的只是做出抚慰之态,并没有大惊小怪之举。
为官几十年经验加上熟读经世的沧桑,使方孝孺把整个事情看的十分明白,但是他更明白,太子越有举动,越是对太子不利。别人可以慌乱,但是他们东宫是绝对不可以慌乱。
因为太子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朱雄英是嫡长子,由皇后所生的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是储君的身份,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动摇的,不光是方孝孺自己,而且他相信有很多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暂时还未有子嗣算的了什么,太子不过才二十余岁的年纪,皇上还春秋鼎盛,这一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是说皇上会因为这样而起了换储的念头,那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方孝孺一点也不担心。只是冷冷看着那群跳梁小丑们的上串下跳,抚慰着太子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
不过在冷静之余,他心里也偶尔会生出一丝警惕,自己能看明白的事情,别人难道看不出来吗?就算是杨杰的利欲熏心,但是解缙呢?
黄磊和彭方也算得上当世大儒了,虽然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但是要说这几个人也沉迷于官场之中,方孝孺就有些不相信了。这几个人连出来做官都不愿意,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无意于宦海浮沉。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信就算是杨杰和解缙势成骑虎,不得不这样做,但是永嘉派的那些大儒们也不会跟着他们一起疯。这种无异于挑战式的行为,难道他们就不怕扳不倒太子日后会遭到反噬吗?
按照常人的思维,永嘉学派和超儒学派要找靠山,就算是找不到太子,也应该向东宫示好,犯不着为了学术问题而正面向东宫宣布开战。难道就不怕万一圣意揣测错误,会导致储君登基后的反扑吗?
无论是解缙还是杨杰难道就不会去权衡吗?肯定有所蹊跷,难道是皇上有所暗示?
这些问题一直徘徊在方孝孺的心里,但从未向人说起过,一日,方孝孺正在府中整理文稿,老家人方显走了进来,道:“老爷,宪少爷回来了,要见老爷。”
方孝孺插上笔筒,说:“叫他进来。”
方显并没有出去传唤少爷,而是又走了两步,小声道:“是和太子一起的。”
听儿子是和太子一起,方孝孺不由眉头皱了一下,看着老家人的眼神,知道是方显等候他一起前去迎驾,不过方孝孺想了想,还是对方显说:“请他们进来吧!”
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自己的儿子来见,自然是来拜见,他做父亲的坐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和太子一起,若是太子独自前来,自己按照礼数自然应该前去迎接,但是他们一起过来,真的是有些为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