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4、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还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更合理的解释是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生产劳动。
经济因素不是影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在终极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来理解。以上原因各有侧重,根本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它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2、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4、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5、运用“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正是要妥善处理三方面相互协调和融汇的问题:
1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如何继承和革新本民族的文论传统;
3如何回应“语言论转向”以来西方当代种种文论思潮的挑战。
思考问题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社会本质。
2文学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现在人们把社会结构分为三大层次,即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结构。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等社会意识的联结方式。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文化结构中,各种意识形态各有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文化结构的整体。
3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第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4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