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想说,请父皇,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平反。”朱慈烺抬起头,目光坚定。
崇祯皇帝气的浑身发抖,他颤抖着指着朱慈烺:“你、你、你逆子,你、你不孝!”
为什么崇祯的反应如此之大,为袁崇焕和毛文龙平反,无论如何崇祯皇帝是无法接受的。银矿的案子尚未了结,如今朝廷上上下下所有的眼睛,都盯在了银矿案子上。
涉案的官员前前后后已经几达千人,可以说,这是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以来。仅次于胡惟庸蓝玉的大案了,甚至于,其辐射更广。
锦衣卫们几乎是连轴转,抄家的抄家、灭族的灭族,无数的人头滚滚落地。百官们都被皇帝的雷霆手段给惊住了,朝政体系已经几近崩溃的边缘了。
抓的官员太多,杀的官员太多。已经造成了朝局不稳,恐惧笼罩在整个京城上空。那些文武百官,在上朝之前甚至于要在家中祷告。有的,甚至于交代一番后事之后,才去匆匆上朝。
人人自危的后果就是,整个朝政体系已经面临崩溃的风险。这个时候若是再来个外忧内患啥的,只需轻轻一推,整个大明王朝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了。
崇祯皇帝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这次他却是铁了心的铁腕反腐。单单是河南一地的官员,几乎是三去其二了。
其力度之空前,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甚至于在民间,已经开始流传朱由检是个暴君的传言。
一个皇帝,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名声遭到玷污。若是来个遗臭万年,被后世标榜上一个昏君的名声,那真就是万劫不复了。
可崇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次微服出行使得他大开了眼界。虽然不敢说真的了解到了民间疾苦,至少,崇祯不再是那个深宫之中的蒙昧皇帝。
查一个案子,最怕的就是牵连甚众。没有一个皇帝愿意这么做,这会动摇国本的。
比如说,崇祯皇帝扳倒魏忠贤的时候,就干的非常漂亮。当初,他就没有牵连下去。
当初整个朝政都把持在魏忠贤手中,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他的人。不服从魏忠贤的,要么给罢官要么被直接弄死。
而崇祯皇帝只诛首恶,并没有牵连甚广。这一点,对于刚刚登基不稳的他,做的非常漂亮。
一开始,崇祯皇帝确实是展示了一个明君该有的潜质。哪怕是朱慈烺,也未必做的比他要好的。
只是,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大明的亡国,似乎真的是气数已尽,真的是天要亡我大明一般。
吏治的腐败,天灾频发、流寇四起,加上建奴寇关。更是加上了一些巧合,这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这逼的崇祯皇帝数次下罪己诏,然而,依旧是没有什么用。崇祯没被逼疯掉,已经算是不错了。
当然,这也不能说崇祯皇帝真的就是个明君了。和隋炀帝杨广一样,崇祯皇帝不过是末世王朝的倒霉蛋而已。
众多的的封建王朝中,明朝真的可以算是一个另类,虽然比不上秦、汉、盛唐,但是完全是可以称得上是最有骨气的王朝。我们知道强秦虽强,但是也曾在春秋战国争霸的时候割地赔款;大汉虽然威武,同样也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即使后来盛极一时的唐朝,也多次和少数民族进行过屈辱的和亲。
据说崇祯继位第二天就给魏忠贤一个下马威,魏忠贤当时就吓得不轻。
说白了,明朝的太监不同于末唐。其实魏忠贤虽然势大,然而手中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
别看魏忠贤飞扬跋扈,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他一直在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像寄生虫一样依附皇帝。
其实,明朝的太监就是给皇帝擦屁股的。天启皇帝朱由校昏庸无能,自然朝政就被魏忠贤一手把持。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崇祯皇帝上台。自然就会重新培植自己的亲信,而魏忠贤自然也就离他的末日不远了。
那魏忠贤真的就一无是处了么,其实也未必尽然。魏忠贤掌权时,大家都对他恨之入骨,在民间横征暴敛。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这期间,有一条着名的宁锦防线,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
这条防线是由魏忠贤提拔的着名将领孙承宗所建立的,当时的后金也就是满清的努尔哈赤怎么打都打不穿,因为山海关非常坚固,易守难攻。锦州又靠着海岸线,所以不管努尔哈赤怎么围攻,只要保证海运补给正常,锦州也攻不下来。
宁锦防线的所有军饷、粮饷都是由魏忠贤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孙承宗的,包括铸造当时的大杀器——红衣大炮的费用,也是魏忠贤毫不犹豫的提供给他们的。
其实不管是东西厂还是锦衣卫,别看权势滔天,只不过都是皇帝的附庸品罢了。他们,也很容易成为皇帝的背锅侠。
只是在魏忠贤手里,大明王朝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动荡局面。崇祯皇帝上台弄死魏忠贤也是对的,唯一的错误就是他没有配置自己的势力去对付东林党。
崇祯皇帝弄死魏忠贤铲除阉党之后,应该迅速扶持锦衣卫或者重建东西厂的。这样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就会互相平衡,从而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皇权,才能得到巩固。
偏偏崇祯皇帝太相信这帮文臣了,自断臂膀之后弄得东林党一家独大。文臣尽忠的时候,确实也有文人风骨。文臣祸国的时候,同样丧心病狂。
而此时的崇祯皇帝在处理私自开采银矿案子上,已经在扩大化了。无数的朝臣受到牵连,无数人因此入狱。
甚至于,那些首恶都被株连九族。诛九族是极其残暴的惩罚,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轻易动用株连九族的大罪的。毕竟,都不想落下一个暴君的名声。
除了成祖皇帝朱棣,他的江山本就是篡位夺来的。所以他诛方孝孺十族的时候,毫不手软。因为朱棣不怕被后世唾骂,反正虱子多了不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