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赶赴荆州的水路上,丘宦为首一行重要官属,也再度得到了一个颇为震惊的消息。一时间就在船上惊起了议论纷生来。
“领军在襄州成立太平军大都督府?,那他还真成了周大都督了啊。。却不知江东二乔又当何在。。”
“这可是大都督啊,比同北朝时的行台尚书省,旧朝开国的行军总管了。。”
“那岂不是征伐自专,总领中外诸军事的名分了。。与如今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又有何异呼。。”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我辈的大好机遇和前程所在啊。。”
“只怕这消息传开,地方上那些尚且观望的人家,又要涌起一波前往投效的风潮了啊。。”
“只可惜,错过了最初的由头和机缘,就算是彼辈现在想来,太平军也未必肯轻易收纳了吧。。”
而同在请命前往襄阳随行人群当中的学官谢文,也在一边庆幸着自己的选择;一边不禁将眼光投向了后方船只上,一个由数名强壮女卒小心值守在外的舱室。
——我是分割线——
只是对周淮安而言所谓的大都督府,不过就是把原本广府留司的职能,进一步的升格和拓展开来,而完全延伸到道相应的湖南、荆南、山南、江西等地的新控制区内。
然后再逐步的将那些特殊时期所设立的军管状态和大小编管区,给逐渐的归并和恢复成,屯所—集体农庄(重点区域)和(外围区域)市镇——乡村,继续并存下去的两级局面。
这就需要大量掌握粗浅数算和书写的基层事务人员,以及有所经验的官吏来填充到其中,这也是对于岭外那些能够坚持下来为太平军所服务的各级人等,一种变相的酬赏和上升空间。
只要没犯明显的过失或是大错的话,在外调过程当中被戳升一两级来叙用,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其中有表现优秀或是具体事项上出色的,在本位阶一跃两三级来独当一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再把空出来的位置,让给那些尚在大讲习所内等候见习的晚辈生员们来填补;这也是变相的平衡和分化、缓解军队方面在地方事务中参合过多,由此形成相应利益羁绊的潜在弊端。
毕竟,军队和地方政务上的两条腿走路,再加上理智的大脑中枢来监督和指挥一切,才是一个健康政权长久存续下去的基本王道。
下辖八大军序(已经编满其六),又六大戍防区,编列有战锋和驻队营九十三个,总计十一万的军额。
第一军事长官为中郎将,副手为左、右郎将,再次者为郎将;麾下分为左右中三厢外加一个直编都(营),每厢以正副郎将各领数营人马。
战锋营与驻队营的编制大致相当,都是营、团(290+20)、旅(135+10)、队(40+5)、火(9+1)的五级构成,只是在营一级上战锋队三团一队的大营(1100员),驻队营是两团一旅的中营(960员)。
主官皆称都尉,只是前者为折冲都尉,后者为指挥序列次一等的果毅都尉,一下其他位阶类比之。这样,一个齐装满员的军序,就在员到员之间的正辅军卒。
其中又以编号越靠前的军序装备越好,军中老卒比例最高,战锋营和驻队营的比例自成反比。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这八大军序只是相应军事管理编制;而驻留在相应区域内。
而日常的作训勤务和后勤管理,风纪纠检,人事迁转,同样要受到都督府派遣的专职人选,来协助军事主官进行管理和调配。此外还有防间查谍的秘密部门(特工委)和来自底层的士委会,作为暗中的保险措施。
因此,作为主力作战部队只有接到程序齐全的命令之后,相应的军序所属才能就地转为具体的战时指挥序列,或是就近与其他军序进行合编成新的攻守指挥序列,并且编列相应的参佐幕僚班子。
因此,以营团组成的部队才是作战时的基准编制。其中每营都有投火队和驮畜队的编制,在营以上还会配属装备重械、火器的样子队,以加强相应自主攻坚能力。
通常情况下,第一军也是都督府所在的重点区域拱卫部队;专属军号为“常从”。编制规模也为诸军中第一。目前就在襄州前线坐镇针对山南各州的后续军事行动。
第二军则是以骠骑、突骑各色马队为核心的骑兵部队,专属军号为“叱飞”;因为战马来源有限,也是编制最小最精简的所在。目前安排停驻水草相对丰盛的荆州和襄州交界处进行编练。
第五军是水师船舶为主配合跳帮和登陆战斗兵员的编制,专属军号为“伏波”。属于器械编制最多和驻泊地分散的序列。以荆州为主要集结地。
其他第三,第四、第六军则是标准的混成部队,暂无授予军号。在刀排、弓弩、长枪为主要装备的传统步卒基础上进行骡马化,并配备若干不等的骑步营,以增强机动性、作战范围和持久性。
目前主要安排驻扎在二线城邑当中,相对富熟繁华的潭州、岳州和洪州境内,以便就地取材进行供养和维持,同时在装备上逐批更新换代。
至于只有几个实编营,其他都是空架子的第七、第八军,则是更多充当管理地方补充营和预备兵役训作的角色;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把只有少量老卒和军官的架子营给填充起来。
其中第八军驻守在广府,第七军驻留在安南,都配备有相应舟船作为代步工具,同时充当保护海路往来和运河航行的任务。
此外还有亲直营、教导大队、样子队、战斗工程团、三支队等等,几支规模数百到数千不等的特殊部队和技术部队,则是直属都督府下辖。
而需要延边对敌乃至镇压下辖的戍防区,编制上就自住性稍大一些。基本按照防区大小和紧要次序,以若干不等的简装驻队营为主,再加上一些舟船,马队之属的直属特编;
对应军衔同为郎将,往往还兼任地方的州属主薄;以便及时协同和调配地方机构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应备战或是应急需要。
如今太平军治下的地域虽广,但是境内同样充斥着大片林瘴丛丛的蛮荒之地和土蛮、山夷聚居的山林;也就是几个较大的平原地带,算是统治比较精华的区域。
其中以五岭为分界,已经通过水路连接起来的珠江流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红河冲击平原、桂林盆地,算是相对安定和平稳的产出区。
而在岭内已经占据的湘中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和苏南平原西部,具体开发度还没有后世那么高,可以说是遍地的水泽、湖泊、河流交错,主要人口和土地还是集中较大的城邑附近。
而且还有连年的水患问题,再加上饱经战乱之患和后续平定、清剿地方反抗的需要;需要继续一段时间的坚持投入,或许才能将控制力和影响力提升到另外的水准;乃至达成产出与消耗持平,乃至有所盈余的程度。
因此目前的戍防区,大多数分布在长江和汉水沿岸,暂设有鄂州,襄州、润州、宣州、桂州和交州,至于原本的荆州,则是变成大都督府所在的直辖地。
同时在州城和县下一级,又有相应规模更小的守备团和市镇中半脱产的巡护队;装备主要来自淘汰的杂色器械,以较低的维持成本和从属地方的管辖权,构成在中下基层的治安维持和中低强度冲突、骚乱的镇压力量。
此外,还有一定数量保持军事化管理和定期操行,专门用来开拓特定区域的建设(无固定驻留的工程营造)和生产部队(武装屯垦团)。
这样,在太平军大都督府的旗号下,三线一辅的军事管理战备体系就此初步成型了。差不多就是以两百万壮劳力的产能,来供养差不多十三万的脱产部队。
如果没有海贸收益和集体生产的组织加成、农业新技术在内,其他来源补贴和调剂的话,就算放在这个时代当中,也是负担相当沉重的军民比例了。
尤其是骑兵的供养成本,动辄数倍与普通步卒的;而在南方更是成本更高。当然了,目前大多数还只是规划,得相应的人员和资源逐步到位之后,才能完全铺展开来。
不过,至少可以给出大多数人一个盼头和指望的方向了。比起自己关起门来称个王号什么的自娱自乐,可是要一举多得的多了。
在这期间其他方面的消息,也在渊源不断的从地方反馈回来;比如这次作为动乱和入侵策源地的湘西三州。
首先被平定下来的是朗州境内。因为雷满倾巢而出又兵败身死湖畔的结果;依靠太平水军和新式车船的协助,苏无名所部迅速占领和平定的朗州大部;
可以说除了边缘的武陵山脉之外,在洞庭湖西部的平原上,再无任何可以妨碍太平军的存在,就等后续的三支队入驻进行逐乡逐村的清理了。
然后,曲承裕率领的一路偏师在澧州境内遭遇到了,已经占据州城的荆南副使段彦谟及其麾下泰宁军;就此激烈交手了数阵而各有胜负;
此外土蛮大首领向助,得以率领残部退入澧水上游山区后,还有本地乘机起来反乱的豪族大姓,正在地方上打成一锅乱粥。因此目前曲承裕正停驻在安阳县,等待下一步的补充和支援。
接着是自从刺史周岳在阵前被闵勖袭杀之后,始终地方反抗不断的邵州;在以州城为依托主动率领出击的赵引弓攻打下,被杀得人头滚滚;眼看的评定下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而少了湘西三州这些背后怂恿和支持的推手,湘水沿岸的潭、衡、永、到各州境内的水盗和山寇之乱,也大为消停和平息下去了;但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长时间内的问题,后续零敲碎打的军事行动还在继续。
而在清缴湖南境内那些流窜于山林之间乱匪寇盗过程当中,来自连州和郴州,尤其是桂阳监所属的当地山民、矿户,所组成的特色山地营团,发挥了预期之外的巨大作用。
他们很能吃苦耐劳也很是适应山地密林间的攀越跋涉,只带着少量的补给和相应精良的装备,依靠三五成群的战团配合,就能把那些隐匿在山林中或是占据险要的匪寇之类,给打的节节败退或是追的满地乱跑。
就连那些涉嫌藏匿、收留和包庇相关匪类的山村聚落,土蛮村寨,也没有能够幸免多少;在这些悍勇不惧的山地士卒突袭和攻打下;仅仅付出了千余人的伤亡。
沿江内陆数十里内的山寨、聚落,不是乖乖出降而被强制迁徙到山下江边的编管区内改造;就是被打破寨子后一把火烧成白地,再押着俘获充入到各地新建的矿洞、石坑、林场以为繁重劳役。
这样就算内陆还有一些漏网之鱼,再断绝窝藏点和补给的情况下,也不足以对于太平军所主导的新秩序,构成什么像样的威胁了。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新的问题又诞生了。为了控制这些新占领的区域,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手;尤其是填充基层的事务人员。
毕竟,针对旧有势力的根基,进行审判和抄家固然相对简单,但是根据太平军的需要重建秩序和维持后续的统治力,就是另一回事了。
哪怕周淮安已经在襄阳、潭州、等重点城邑,新开设了更多速成的培训班,但是目前也只能保证这些重点区域内的应急需要,而暂且顾不上新入手的边缘地带了。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烦恼啊。为此他已然签发了新的命令,让那些在任的各级官吏和资深实务人员,还有军队没有勤务其间的将官之属,都要分出时间到这些培训班里去,充作相应课程的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