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是什么意思?”
“他太年轻了!”面对朱棣的询问,朱高炽没有正面回答。
“年轻?”
“对,年轻气盛!我也是个年轻人,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年轻气盛是好事!但对于一个帝国的皇帝来说,年轻气盛不知道什么叫做进退和妥协那绝对是个大坏事!”朱高炽语气凝重的对着朱棣说道。
听着朱高炽的话,朱棣回想起了在东宫时自己跟朱允炆的争执。自己明明是奉皇命跑去支持他的,结果却闹了个不欢而散。搞到最后就提前收拾东西跑路。
想到这一幕朱棣就火大。又不是tmd正式场合。私下里连长辈晚辈他都分不清吗?
朱高炽很明显就说中了这一点,朱允炆根本就不知进退和妥协!
“还有呢?”朱棣敲打着桌子继续问道。
“还有他身后的文官气息浓重!这非常的要命。并不说文官什么不好,而是因为他一直依靠着文官。如果无没有新的力量来制衡文官的力量。任由文官一家独大,那么他迟早会变成一个傀儡!”
“即便他有这个意识,我也觉得他可能没有那个狠心将刀口对准那些朝夕相处的人!”朱高炽揉了揉鼻子,一脸郑重的说道。
历史上朱棣起事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打的靖难旗号。而是打的讨伐南班文臣旗号。
之所以叫做南班文臣。是因为在朝会的时候,文官站在一边武将站在另外一边,南边刚好是文臣。
于是朱棣便用这个旗号。来收拢武将们的人心。可见当时文官们有多嚣张。
“没有那个狠心?看起来他很仁慈啊,那你觉得,他对我们这些血亲,下不下得了手?”听到这话朱棣笑了一下,然后对着朱高炽问道。
“那些文官都是他身边人,待久了这感情自然有了,而我们这些藩王呢?距离他十万八千里。一年到头别说见个面了。能不能记得互相问候着都是一个个问题!”
“就算咱们有血缘关系,是血亲,可时间久了,到最后可能还不如一个陌生人!”回想着朱允炆在继位之后,对自己叔叔们的狠辣操作。朱高炽不由自主地感慨道。
“你是说朱允炆继位,一旦削藩!将会毫不留情是吧?”
“父王,你可是国之柱石啊,镇守北平这么多年,朱允炆又不傻,他为什么要向你开刀啊?”听着削藩二字,朱高炽心头一惊。连忙对着朱棣说道。
“哼,你不是说他年轻气盛吗?他年轻气盛,一旦让他继位,他怎么可能看得惯我们这些拥兵自重的藩王!而且那些文官对削藩也非常的热情!他向我们动手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惜~”
“皇爷爷,不会让他这样做的!”见朱棣越说越激动,朱高炽连忙打断了朱棣的话。
“这次回去,我看到你皇爷爷精神不对!不像之前那么的精神了,短短几个月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撑不了多久了!他可以管到现在,可他管不了未来呀!”朱棣叹了一口气,整个人变得疲倦和沧桑了起来。
“既然你清楚,那你问我这些干什么?”朱高炽沉默了一下,对着朱棣问道。
“我俩是父子,有些话不好跟第三人说,我只是不想让你皇爷爷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败坏在他手上!”朱棣一句话说完,然后便站了起来。也不理会朱高炽自顾自的朝着凉亭外走去。
看着朱棣的背影。朱高炽张张嘴什么话也没说。
当天晚上朱棣晚饭都没有吃,就领着亲卫离开了燕王府。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开始在他麾下的军队里面清查与蓝玉接近的军官。
又过了半个来月,随着冬季的到来。北平的天空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这半个月中,朱高炽没有闲着。要么是去视察工坊和工地。要么是在去的路上。
这个年代的北平,虽然不如后世那样的繁华。甚至连江南一个小小的县都比不上。
但即便如此。北平城中还是有不少的流浪者、乞丐、孤儿以及孤寡老人。这其中的乞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战乱所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他们也是没有办法。
虽然朝廷在北平设有养济院。但承受能力有限。北平的经济条件也就那个样子了,甚至还需要南方的帮扶。无法把所有的老弱病残照顾起来。
如果没有帮助。这些老弱病残绝对会死在这个冬天里。
徐王妃信仰佛教沉迷于佛法,非常喜欢济世度人。于是便在庆寿寺门口。开设粥摊搭建收容所。来收容这些没法得到帮助的老弱病残。
顺带把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手把手的进行教育实践。让朱高炽去劈柴让朱高煦烧火让朱高燧熬粥。其他姐妹则负责分发食物安抚弱小。
一家人搞得其乐融融。朱高炽也沉迷其中,就连陶成道的热气球起飞仪式都没参加。
为了让这些弱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朱高炽干脆让陶成道把热气球拉到庆寿寺悬挂在空中,然后在上面挂上条幅。
给这些老弱病残捐款捐的多的,名字就会写在条幅上。捐的越多名字在条幅上的位置也就越高。
同样北平城的商家也可以在上面做广告。他们做广告的钱全部都会用来做慈善。来帮助那些困难中的老百姓。
为了保证透明,朱高炽专门制作了几个大黑板。上面写着每日所消耗钱粮物资价格。用了多少米多少油多少柴多少盐!全部写得清清楚楚。光一看就可以看出来,这钱全都用在了那里。
而且为了保证北平城内居民的通行。朱高炽还将自己的亲卫营拉进城中。清理城内道路和房顶上的积雪。防止行人摔倒,以及积雪压垮房顶把人埋在里面。
同时朱高炽还喊出了口号,那就是不让这个寒冬冻死一人,也不让这个寒冬饿死一人!
为了这个口号能够顺利完成,朱高炽甚至让人挨家挨户的清查人口。统计城中老弱病残的数量。以制定更好的救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