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些矿工登记造册之后,金忠将这6个佰长召集起来。毫无疑问这六个佰长都是矿工里面德高望重的人。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老矿工。甚至有两个佰长在北元的时候就在这里挖矿了。当然他们现在不下矿干活,而是专门给煤窑主们寻找矿苗。
金忠没有过多的废话,直接让这些老矿工。依照以前的挖矿经验配合书吏编写一部安全手册出来以及应急处理措施。比如遇见瓦斯了该怎么办?比如遇见煤矿里面渗水了怎么办?以及遇见了塌方这些情况又该怎么处理?所有的东西都要记在册子上。
不得不说这几个老矿工还是非常有水平的。要是矿洞挖深了,如何在矿洞里面发现危险气体?直接带只麻雀下去。如果麻雀安然无恙,那下面的空气水平绝对是安全的。
如果麻雀躁动不安,就应该立刻撤出去,因为下面可能有有害气体有毒烟。
面对煤矿里面的积水又该怎么办?直接挖个大坑将水集在一起,然后把牛皮做成的袋子放进水坑中再用盘车将它提运出来。
面对金忠的问题这几个老矿工侃侃而谈。找煤、布置井巷、采煤、支护、通风、排水、排瓦斯这一套他们全都。
一个岁数比较大的矿工直接了当的告诉金忠,在北元的时候他们的矿井甚至直接向下挖了200米深。
至于现在为什么沦落到如此落魄。这些矿井最深的也只有40来米,无外乎就是昔日的元大都现在已经沦落为北平。不管是繁华程度还是对煤炭的需求都远远不如当年的元大都。
卖煤根本赚不了多少钱。以前那些技术好的矿工走的走散的散。煤窑主为了节约成本只能开采那些位于浅层的煤矿。再深一些的话,因为成本问题也只能放弃。就连这些老矿工都在感叹,要是这些没在卖不上价的话。他们的手艺都快要失传了。
金忠看着面前这些身怀绝技的老矿工心中暗喜。知道自己捡到宝了。要想大力开发门头沟这边的煤矿资源,少不了这些技术人员的帮忙!当即向他们表态。他们这些佰长一个月的工钱为3两银子。而后每个月按照他们统领的队伍产量高低来定提成。
挖得多的多得一些,挖的少的那提成自然就少。现成的有45个煤窑每一支队伍管7座煤窑。每日统计一次产量每月统计一下月产量。以最终的月产量为准。
至于矿工们的家人们也可以接受雇佣给燕王府的煤窑打煤球。每个月也可以挣一份薪水。另外大王子殿下还计划盖个学堂。让所有矿工的孩子跟着大王子身边的亲卫一起读书认字。还会为矿工们盖住宿区有澡堂子有食堂。当然这一切需要矿工们给大王子一个满意的产量,让大王子觉得没有亏待他们。
当这些德高望重的佰长将这个消息告诉那些矿工时。所有的矿工都沸腾了起来,一些矿工甚至直接跪在地上。朝着北平的方向疯狂叩拜着。
对于这种事情朱高炽自然一无所知,此时他已经返回到了北平。朱元璋给诸位藩王。以煤代柴的政策批复已经到达了北平。
“炽儿,你回来的正好门头沟那一片怎么样?那儿的煤矿产量能够支撑得住朝廷的要求吗?”
朱高炽刚一进燕王府就被朱棣叫了过去,询问门头沟的事情。
“当然没有问题,门头沟煤炭资源丰富远远的超出我们想象,现在整个北平城也仅有10万户而已。肯定满足得了啊!”简单了解一下后朱高炽看着朱棣拍着胸脯回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你皇爷爷还是好啊,就是舍不得我们这些儿子在外面过得太苦!”得到肯定答复后的朱棣脸上一喜乐呵呵的对着朱高炽感叹道。
“父王,这几天我在门头沟所见!觉得我们在门头沟的煤矿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我决定在那里常驻一下,争取今年和明年把这煤矿产量翻上一番!父王,您看怎么样?”
朱高炽见朱棣如此开心。便尝试着说服朱棣让自己带着人驻扎在门头沟猥琐发育。
“翻上一番干什么?这么多煤,我们卖给谁卖到哪儿去啊?你这孩子不动脑子!整个北方经过连年的战乱百业凋敝人口不足,连昔日的元大都北平也现在堪堪只有10万户!更别说周围县镇了,你不是说门头沟的煤炭产量已经满足北平的日常需要吗?那多出来的产能你准备卖给谁?”
“你准备卖给那些乡下人吗?人家也不傻,周围都是林子,他们不会砍树吗?买你的煤还要花钱呢!发这个钱拿去买点面买些种子不好吗?”
朱棣叹了口气,缓缓的对着朱高炽说道。这小子终归经验不足啊,人口就这么多这么多煤你准备卖到哪儿去啊?
读了这么多圣贤书。难道连百里不贩樵这个道理都不懂吗?真是书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父王这人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咱们这儿没人,草原不是大把的人吗?咱们要不把这没那个鞑子?”
朱高炽一脸无所谓的对着朱棣回答道,
“卖给他们干什么?又让他们用这煤球烧火做饭吃饱喝足,过来杀我们啊!你真是我的好大儿啊!”朱棣一脸无语的对着朱高炽说道。随后一脸认真的看着朱高炽问道“你知道那些鞑子煮饭烧什么吗?”
“牛粪!还有草,反正有什么烧什么!”朱高炽连忙回答道。
“草原上缺乏树木,牛粪和牧草是他们主要的燃料,但是牧草是牛羊的食粮,把牧草烧了牛羊吃什么?难道让这些牲畜饿死?草原上牛少羊多,光靠那些牛粪也不行。所以一直处于燃料缺乏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想要看到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我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不可放松一刻!你把你的蜂窝煤卖到草原上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资敌呀!”朱棣一脸严肃的指着朱高炽教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