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洵听了向天歌的汇报,静静的思索着。
每个郡县的官员配置都是固定的,如果随意改动,时间一长将会影响到天下所有郡县。
到时候每个郡县都增加官员数量,慢慢的就会出现冗官现象,到时不仅不会增加行政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影响帝国的统治。
“这个事情不能轻易开口子,一些郡县官员数量不够,肯定也有一些郡县的官员数量很充足,
我们可以进行官员借调,弥补某些郡县官员数量不足。”李洵一边思索一边说道。
借调?
向天歌和萧若无眼睛一亮,这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长安郡的长安县官员充足,而万年县官员不足,我们便从长安县调遣一些官员去万年县,这样一来,两个县的官员便足够了,
所以无需去改动郡县的官员制度,便可解决这个问题。”李洵继续说道。
二人恍然大悟,对皇上感到了敬佩,皇上想问题的角度总是那么的独特。
向天歌赶紧拿起纸笔,记下了皇上所说的这个办法。
以前他们每次在政事方面遇到难题的时候,都会找皇上讨论,总能从皇上这里找到解决的办法。
“今年帝国的粮食产量如何?”李洵问道。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问题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心,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纵观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天灾人祸导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生存而反抗。
即便大明帝国粮食富足,依旧要重视粮食方面的问题。
“陛下,今年全国七成以上的土地都是丰收。没有丰收的地方,主要原因是高产种子还没有实施到位。”萧若无回答道。
高产种子发放到百姓手中很容易,但是想要种出来就有点难了。
尤其是地形地势不好的区域,土质不好,必须先提升土壤的肥力,然后再去种植高产种子。
否则强行种下去,土壤肥力不足,完全就是浪费种子。
“嗯,争取明年让帝国每一个种地的百姓,都能种上高产的种子。”李洵对二人说道,他也明白没有全部推广出去的原因。
“太平粮仓收成如何?”李洵问道。
萧若无和向天歌两个人听到太平粮仓四字,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
“陛下,今年太平粮仓大丰收,而且一年两熟,很多粮仓都已经装满了,
前段时间太平粮仓还往都城北凉运送了百万吨粮食,非常优质,深受北凉众人喜爱。”向天歌回答道。
萧若无跟着道:“陛下,宋时行这段时间一直在太平粮仓研究农作物,他想让太平粮仓的农作物达到一年三熟。”
听闻此话,李洵略感惊讶,一年三熟有点难度。
不过宋时行在农事方面很有天赋,研究的也深,他既然决定钻研这方面,肯定有理论依据。
“让他去做吧,朕很期待他的研究成果。”
李洵微微一笑,对二人说道。
“宋时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们要全力提供,
如果他真的能够让太平粮仓的粮食达到一年三熟,对我们整个帝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萧若无二人点头称是,现在太平粮仓的粮食成熟一次,都足够全国军队食用一年。
如果成熟三次,每年都能剩余大量的粮食,根本不担心没粮。
“朕这次从帝国的最南面回来,发现一些偏远的郡县也有锦衣卫,如今锦衣卫已分布到全国各个地方了?”李洵想到了这一点,对二人问道。
之前他军队经过一个深山老林,偶然遇到了一个偏远的县城,那座县城里的所有人口不足五万,里面的锦衣卫有二十来个。
当时李洵看到这个情况,还是挺意外的,锦衣卫的发展速度竟如此快。
萧若无道:“陛下,今年下半年锦衣卫全速发展,全国各地的每个郡每个县都有了锦衣卫,
这些锦衣卫由北凉城锦衣卫总部统一管理,并且各地锦衣卫的饷银也由朝廷发放,而非地方官府发放。”
李洵微微点头,锦衣卫负责当地的治安维护以及协助影密卫打探情报。
如果他们的饷银由当地官府发放,锦衣卫就会倾向于当地官府,双方很有可能会勾结一起,欺上瞒下。
“我大明东部海域这段时间可有遇到什么敌人吗?”李洵继续问道。
“陛下,自从我们天涯海角商贸区成立之后,吸引了无数商人来此经商,同时也引来了无数的海盗,
这些海盗袭击来往的商船,抢夺财物,杀害无辜之人。周文韬将军得知此事,立马率领海军进行围剿。”
萧若无讲述东部海域发生的事。
“这些海盗数量不少,而且他们分的比较散。周文韬将军便率军分而击之,干掉了大量的海盗,找回了商人们丢失的货物,赢得了商人们的称赞,
现在周文韬将军又加强了商贸区附近的海上防御力量,让商人们能够平安经商,不受海盗影响,因此吸引了更多国外商人来此经商……”
李洵静静地听着,周文韬在军事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了,独当一面没有问题。
“陛下,前段时间百善国也派了一些商人来到咱们商贸区经商。”萧若无停顿一下后继续说道。
“哦?百善国的商人也来了?”李洵略感惊讶。
百善国距离天涯海角商贸区有八百来里,而且沿途有很多风暴区,这些商人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做生意吗?
“陛下,百善国万法教的空空,之前派人运回去了很多大明货物,赚了不少钱,百善国内的其他商人看到后眼红,便冒着巨大风险来咱们商贸区购买货物。”萧若无解释道。
当利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商人们可以无视任何风险,哪怕九死一生,他们也愿意冒险一试。
向天歌道:“商人们为了巨大的利益,哪怕让他们出卖自己的国家也心甘情愿,
来商贸区做生意的百善国商人,有一部分人已经被我们策反,愿意做我们的内应。”
李洵道:“在很多商人眼中,个人利益是最重要的,家国随时可以舍弃。不管是哪国的商人皆是如此,
因此我们也要多盯着咱们大明商人,外出经商的时候,他们不能带自己的妻儿以及父母,
如果有谁背叛帝国,格杀勿论,并且公之于众,受万人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