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是想把云台学宫变成“云台技校”!
早在蔡京当政的时候,改革伎术官制就被提起过。当时蔡京就设想让云台学宫专职培养伎术官,最多再出几个武官,就别去抢文官的地盘了。可是蔡京想得挺好,武好古却不愿意配合。后来苏东坡宣麻拜相,云台学宫顿时有了个钢板一样硬的后台,自然不可能安心培养伎术官了。而且还在上一次科举大比时惹出了一场青城宫论道之争,把蔡京、蔡卞两兄弟都赶下台了。之后官场上就没有人再提这个茬了。
没有人提,不等于问题就不存在了。
实证派学宫的崛起,正在动摇天下的根基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现在这个事儿,又被拿到台面上来了。
在苏辙、张商英、赵挺之、邓洵武、何执中、刘逵、郑居中、吴居厚、林摅等一班两府宰执的注视之下,官家赵佶眉头大皱。
他并不是反对两府定议上奏的关于改革科举的一揽子建议。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把科举制度改成了太学登第。那还是在没有实证学派兴起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所以效果也不大显着,后来又改了回去。
而如今,实证学派的士子展现出来的办事能力远远超过死读书的士大夫。原本困扰大宋的老大难问题,比如西贼,比如禁军豆腐渣,比如国用不足等等。都在实证派官员的努力下,一一得到了解决。
既然实证派出生的官员都恁般能干,那么全面的科举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只是科举制度是大宋的根本,想要大改一定得好好想想。
他望向站在后排的国子监祭酒兼辟雍学宫大司成陶节夫,“陶卿,辟雍学宫真的能教得了进士?”
苏辙版科举改革的关键,就是进士入太学。现在实证派走的是“高价教育”路线,从蒙学开始就走允文允武,文理兼修的路子,到了小学阶段则是六艺书院的精英教育,然后才是大学阶段的学宫加学院教育。投入的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必须得有大量的“财子”买单。所以要在全国推广根本不可能,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时代是不可能的。
后世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搁在中世纪,那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所以在今后的几百年间,能上大学的,终究是少数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统一以云台学宫的学问为标准取士,那么取出来的士肯定是很能干的。但同时也绝了普天下寒门士子的上升之徒从云台系的蒙学一直念到学宫的学院毕业(云台学宫的学制也在不断改进,学宫和下属的学院已经渐渐合体了,三年学宫课程被精简到了两年,之后是两到三年的专业学院课程),前前后后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期间花掉的学费,怎么都不会少于两三千缗。
这个数目对于界河商市、京东商市的大商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再让他们出上万缗赞助费也没问题。对于北沧州骑士和界河、京东两市公吏,还有云台系的学宫、书院(包括蒙学、六艺)的二代们而言,也有种种减免学费的政策,负担起来也不是难事儿。
可是对于大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除非做了官,否则一辈子也赚不到3000缗,哪怕是个中等以上的地主,也没有那么高的收入宋朝的地主其实是很穷的!
所以苏辙、陶节夫等人谋划出来的科举改革,就采取了一个“进士再教育”的办法。
还是用传统的办法取士这个绝对不能变!如果加入许多实证学派的知识,到时候进士科都是一水儿的实证派了!可别指望有几个人能用自学成才去挑战北大、清华。
在进士取出来后,只给个文散官(阶官)而不派差遣,而是送进辟雍学宫接受实证主义再教育。学两年“经世致用”之学。虽然辟雍学宫的“经世致用”之学根本不能和云台学宫相比,而且两年时间也太短了。
但是苏辙等人还是相信,经过再教育的进士,还是可以获得一些实干才能的。
陶节夫奏道:“只要进士们愿意学,辟雍学宫就能教。为了鼓励进士学习,陛下可以在进士们学成后举行一场殿试,考核进士们的经世之学即可。”
赵佶低头想了一下,“是将殿试放到进士们从辟雍学宫学成后吗?”
“正是。”
“那怎么定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呢?”
“礼部试后可以先不定。”陶节夫道,“一律授从九品将仕郎。待两年后根据殿试结果,再定几甲几名,殿试上佳者还可以转官授优差。”
把殿试摆到进士从辟雍学宫学成后,也是苏辙和陶节夫反复商量后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个殿试押着,那帮进士肯不肯学就不好说了。
“那右榜进士呢?”赵佶问,“都改成伎术官?”
“右榜进士所学的,本来就是伎术官的学问。”苏辙插话道,“现在让他们做伎术官只是正本清源。”
将右榜进士改成伎术官是两府定议的结论,代表的是全体宰执的一致意见!
这下赵佶也有点为难了。
伎术官是官人中最底层的存在,而且升迁很难。对于普通的匠人而言,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可是实证学派的能力怎么样,赵佶再清楚不过了。他自己也是实证学派的一员啊!
把人家贬成伎术官,这个不妥吧?
赵佶摇了摇头,“此事容朕考虑一下。”
考虑一下的意思,就是要等武好古回京和他商量。
苏辙知道武好古能忽悠,连忙给面色蜡黄,病得快不行的赵挺之打了个眼色。
赵挺之咳嗽了几声,颤颤巍巍从杌子上要起立,赵佶忙摆摆手:“赵卿,坐着说吧。”
“谢陛下。”赵挺之道:“老臣觉得,右榜进士虽然是伎术官的料,但是也不能以寻常的伎术官视之。毕竟云台学宫的生员们所授之学的难度,花费的时间和学费,都不在三大军学之下。而且如今的军事,仿佛也离不开云台生员。这一次的于阗大捷,居首功的就是炸开石头城墙的云台学宫营造院生员罗冈。而且军将所穿之甲,所骑之马,所用之械,也都离不开伎术。所以右榜进士应该授武官阶,做伎术官的事情。升迁以及官俸等各项,都和武官相同。”
赵挺之的建议也是早就商量好的。能把右榜进士打成伎术官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退而其次,将他们变成武官。而不是现在这样,可以允文允武。
之所以由赵挺之说这话,则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明诚,媳妇李清照,都是实证派的大学者。
“这还差不多,”赵佶皱眉想了片刻,“不过也不要提什么伎术官……以后右榜进士授武官衔,做伎术官的事情,一应待遇,都和武官相同。”
“陛下圣名!”
崇政殿中的众臣立马齐声唱喝。这帮都是官场老油条了,自然知道要进二退一,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想要一棍子把右榜进士打死是不可能的,蔡京、蔡卞已经吃过苦头了,苏辙、张商英他们当然要吸取教训。
他们的目标本来就是把右榜进士变成做技术的武官,这样他们就比左榜进士低一等了。
而武官的晋升,则是被文官掌握的!如果是带兵打仗的武官,自有前线的帅司替他们争取,有功不赏,前线的将士撂了挑子算谁的?所以兵部和枢密院不敢卡着他们。可是在后方做技术的武官,呵呵,如果兵部和枢密院要卡他们,那就一辈子都是个小使臣了……
文臣的打算,赵佶其实也是知道的。他已经是一个拥有九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皇帝了,还会不知道一帮文臣的心思?
不过他也懒得去问,这事儿该让武好古去头疼……异论相搅嘛!下面的臣子狗咬狗了,他这个皇帝才能逍遥自在。
“今年才是大观元年,下一科会师得到大观三年。”赵佶思索着道,“还有一年多可以改革辟雍学宫,一定得好好改……两年时间要学会经世致用可不大容易啊!”
“臣一定竭尽全力,必不负陛下所托。”
赵佶点点头,科举改革的事情,先就这样定了。反正一年多以后才是会试。如果辟雍学宫改革不成,再想办法吧。
“武好古上了奏章,朔方军和西军的改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赵佶这个时候又拿起了武好古在离开灵州前上的奏章,内容是关于改编新军的,“河北禁军的整理和新军编练,他一力承担。不过河东、京畿、京东、京西等处的禁军,也需要编练整理。武好古建议挑选朝中能臣分担,以期改革尽快完成。这样北地一旦有事,就可以挥军进取燕云了。诸卿以为如何?”
武好古开始反击了!
殿中的文官马上就明白武好古是什么意思了?河北军这个烂摊子他去收拾,但是别处的烂摊子他就不管了,你们这些朝廷中的能臣也该站出来替国家办点正事儿啊!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