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城石头地里的西瓜出名了。
瓜地里才新鲜采摘下的第一茬瓜,就被各地商人和富户乡绅给瓜分了。名声立刻传遍整个西北。
原本因边境互市的兴起,而至函谷城周边城池也跟着热闹起来,稍远一些的城池,也因有了往返的便利马车,而至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力到函谷城周边城池寻找活计。
石头地里的西瓜一摘,那名声立刻传开了去。
第一茬瓜卖价并不低,一百文一斤,可谓是天价。但哪里都不缺富户,哪里也不缺想尝鲜的人。
瓜地里摘的第一批瓜数量不少,但全部都给卖了出去。
没抢到的人还抢着订了下一批瓜。地里的瓜根本不愁卖。还被人抱怨瓜长得太少不够分。
这让一众有瓜田的将领欣喜不己。
函谷关大军以守关为要,这些年攻城掠地几乎没有,所以也别肖想什么战利品之类的,西北将士都过得穷。结果因着越王赏赐了几亩瓜地,腰包就都鼓起来了。
一亩地产瓜数千斤,能卖好几百到上千两银子?几亩瓜田一年能卖好几千两银子?
孟彦看着到手的五百两银子,有些恍惚。
“八车瓜就卖了这么多银子?”
家里的管事笑眯眯地点头,“可不是嘛老爷。我种了那么多年地,苦哈哈一年到头,能落下几两银子就谢天谢地了。这还是老爷您大方,让人送了好几车瓜给手下的兄弟,不然咱们还能卖得更多!”
才第一茬瓜就卖了这么多。这次越王按功分田,分给老爷十亩瓜田,十亩瓜都卖出去,怕是能得上万两银子!
当然,如果老爷手不那么松的话。
但开口让老爷不要送,管事也开不了口。老爷手下的兵都是跟着老爷出生入死过的,老爷有义气,手下的兵才能拥护他。
“老爷,您看咱光这十亩瓜田一年就有这么些收益,现在西北又安稳了,要不要把家里的夫人公子小姐接来?”
孟彦家里往上数十几代都是地里刨食的,也不知是不是祖坟冒青烟了,才出了孟彦这么一个将军。
当年要不是家里孩子多吃不饱,孟彦也不会偷偷跑出来当兵。只为了给家里省口粮食。
娶的妻子也是祖祖辈辈地里刨食的,哪怕后来孟彦当了将军,俸?寄回家,家里日子过得好了,起了大宅,但一家人还是在地里刨食。
孟彦乃正四品忠武将军,月俸八十两,并米八十斛,这要是家里人口少的,能过得很不错了。
但奈何这些年大齐重文轻武,边关的粮晌,也总是发不到足数。能发个八成就算是朝廷开恩了。孟彦自己再留一点,余下能寄回家里五十两,一大家子都靠他养活,也就空有一个将军府的名头。
家里这些年便仍一直靠种地过活。
结果,越王才分了他十亩瓜地,他才卖头一茬瓜,就得了五百两银子?
家里这些年买的地,一年能落下一百两不?
“接!把夫人公子小姐都接来!再跟我老爹老娘说,看我哪个兄弟肯过来西北帮我打理田产的,也一并接来!”
孟彦算是想明白了。跟着越王准没错啊,越王有生财的法子!
不然他拿什么养西北百万大军!
现在越王就分了一个瓜田,大伙就腰包鼓了起来,再看看先前越王让卫营那边又是种这种那的,那什么土豆,什么棉花,一定也能生财!
他得把他兄弟侄子叫过来,在西北也买上一大块地,跟着越王种地!
将来谁再跟他说种地不能发家,他跟谁急!
而且家里的崽子好些年他都没见过了,他想孩子了。家信里老说几个崽子没有天赋,念书不成。原本孟彦也觉得自家没有读书的种子。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没遇上好的先生啊。
瞧林敬宁家的两个小子,现在跟着世子的两位先生当旁听生,听说那功课都一日千里。
他家孩子不是没有天赋,是没有遇上好的先生!
接,必须把几个崽子接来。
但来了西北,也不能跟着他喝风吃沙,得有产业。家里没人懂做生意,但地里刨食,刨了那么多年,还刨不过别人吗?
孟彦揣着五百两银子兴冲冲地出了府,他要去买地!
邬县令现在是痛并快乐着。衙门里别的事务没有,但每天都有无数人来找他买地!他也烦啊,个个都不能得罪。现在是犄角旮旯的地都被人买去了。
要是以往,谁看上那些地啊。白送都没人要。
结果现在是抢着要。水涨船高。
他要是黑心点,把那地的价格提一提,县衙库房估计得多建几个才装得下银箱。
但他不敢。
他算是看出来了,越王想发展西北!
西北地广人稀,函谷城这边又靠近边境,人口更是没多少。结果现在随着越王各种政令的颁布,现在函谷城里人满为患,客栈脚店都没有空的。
他能想像不久的将来,西北人口一定会暴增。
这是为官者的政绩!越王给的这泼天富贵,他得接住,万不能得罪越王!邬县令摸了摸被夫人拧得发青的耳垂,送走一波又一波的前来买地的大户。
刚想歇,见孟将军流星大步地朝他走来,邬县令直想逃。
“邬县令,你躲什么!我能吃了你?”
“没有的事。就是忽然想到有政务要处理,没看见孟将军。”挤了笑,“孟将军可是贵客,有事找下官?”
孟彦把一包银子拍在桌案上,“我来买地。”
就知道。
邬县令又是喜又是忧,“不知将军想买哪里的地?现在好一点的地都被人买去了,只剩一些劣地了,我怕孟将军瞧不上。”
“种地我比你熟。且拿鱼鳞册来。”
孟彦是四品武将,邬康安不过七品,得罪不起。立刻命人拿来鱼鳞册。
结果孟彦一翻,果然原先挺多的地,都被人买了。“就剩这些了?”
“可不是。孟将军不知,现在不只本地百姓商贾买地,外来的富户都要买地。这些天,赵将军陆将军陈将军他们都来买地。”
孟彦一愣,他还来晚了?
孟彦细细比对鱼鳞册上的土地,他庄户人家出身,好地劣地,能种什么庄稼,地里能打多少粮,门清,对现有的这些地,不太满意。
“就没别的地了?你没骗我?别不会是不想卖我吧?”
“哎哟,我的孟将军,我有十个胆也不敢骗您啊。那地价都是一样的,我卖谁不是卖?确实是您来得晚了,好地都让人挑走了。”
见孟彦不高兴,想了想,便给他支招,“您看啊,函谷城周边的地都给人挑了,但附近周城估计还有不少地,您不如让人到附近去买?”
到别的城去买?
孟彦有些不乐意。离函谷城太远的地,他不想要。他把家人接来,会安置在函谷城的将军府,若地买得太远,如何照应?
见他犹豫,邬康安加了把火,“我听说化隆县县令给越王去信,说西北的地价这些年定的便宜,建议王爷比着中原等处的地价,重新定价呢。”
可千万别犹豫,现在买地的人多,万一地价提了,一是买地的成本高了,二是怕别处的好地也给人挑走了。
呃?孟彦听完愣了愣。
琢磨了一番,朝邬康安拱手,“多谢邬县令相告,那我让人别处买去。”抓过银子,起身匆匆走了。
越王府书房,赵广渊在翻看各处书信。林照夏在一旁翻看账本。
林照夏不时叉起盘子里的小块西瓜喂到赵广渊嘴里,赵广渊也没看,歪头准确地接住,吃得津津有味。
“石头地的西瓜好还是陵瓜好吃?”
赵广渊顿住,细想了想,“陵瓜好吃。陵瓜果肉更细腻一些。但甜度……两者差不多。”
林照夏笑了起来,点头认同他说的话。“蒋夫人她们也说陵瓜更细腻,但说起甜度,德阳却说石头地的瓜更甜。”
“估计是这边白天更热,所以德阳觉得瓜更甜些。”估计是西北处处不如京城,更觉得这西瓜珍贵。
林照夏点头,“这边日照时间更长,瓜就显得甜一些。”
说完又笑了起来,“今早邬县令夫人来,带了好些礼物,特特感谢你提携邬县令,说家里多了这些瓜地,进项比哪一年都多。还给我送了一匣子西域的宝石,我说不要,她还以为我看不上。”
“你一个王妃,什么礼收不得。”
赵广渊不以为然。再说,不过是一匣子西域宝石,估计也是别人送邬康安的。比之他跟着自己买的那几顷瓜地,不算什么。
“无功不受?,一匣子宝石呢。”林照夏还是不习惯收别人的厚礼,觉得心里有负担。
又说起邬夫人跟她说的玩笑话,“说是邬县令原本苦于地多卖不出去,现在又觉得地太少不够卖,说每天都有人找邬县令买地。听说军中很多将领也跑去找他买地。”
赵广渊点头,这事他已经知晓。
孟彦等人去买地的事他也听说了。现在几乎军中所有的将领都跟着买地了,就是方胜也让家人买了不少。
“等地里的棉花和土豆收了,也有足够的种子分给大家,到时西北的地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大片大片的荒芜了。”
“那各地县衙光卖地就能收不少钱。怕是今年的税赋都能收不少。京城只怕不会无动于衷。”
若这些税赋并互市的关税商税超过养兵的银子,京城一定会有动作。
“倒也无妨,我本未打算扣着这些税银。”到时朝廷给军中发了粮晌,亦会重提封赏军功一事。
林照夏翻着账本,“咱们的银子还能支应。”不想他因银子要跟京中妥协。
“我知道。”但朝中不会放任这种情况持续太久,不然朝廷的兵,真成了他越王府的私兵了。太子也不会干看着。
先生说莫妄动,让太子先动。他深以为然。只是如何才能让太子动呢?
第一茬西瓜并没有多少,都给富户和商贾们瓜分了,街市上极少看到有卖。等第二茬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街市上也有卖瓜的了。
自开春,西北因互市的兴起,至商业异常繁荣,各地来西北开铺开作坊的络绎不绝。因西域诸国喜欢大齐的瓷器,窑口都开了十几处。各地又在越王的倡导下,起了囤田热,到处都缺人开荒种地。
活计不缺,工钱就不缺。腰包鼓了,百姓们也愿意花些钱吃一牙这精贵的西瓜了。
大热天的,解暑最好的就是这西瓜了。什么酸梅汤,绿豆饮都不如这西瓜。那是吃一牙想一牙。
街市上卖西瓜的摊子,卖得异常红火。
每天慕名而来的比比皆是。
尝到了卖瓜的甜头,西北军兴起了买地种地的热潮。
加上之前买瓜地又不细心照顾肠子都悔青了的那群商贾,西北各处买地热情高涨,也至越发多的人来此地寻活计。
赵广渊不仅用西戎赔偿的马匹和牛,还有军中退下的老马在各城池之间拉人拉货,还在各城之间建起数十个驿站和脚店,明面上是供来往客商歇脚,但暗地里,却做收集信息和发布消息之用。
各地有什么政令,或是何处有活计找小工,都会放在驿站发布。附近的百姓已经养成跑驿站看政令寻活计的习惯。
而随着各地卫营招募兵力的增加,这些士卒与家中通信往来,也会送到驿站,再由驿站中的老兵分送到各镇各村子。
于是各地的百姓也通过驿站来与各地的家人传送家书。
先前像鲍夏这种带着儿子出来寻活计,妻女留在家乡的,有了这个驿站,觉得异常方便,不仅通过驿站与家人通信往来,发了月钱也会通过驿站送回故乡。而家乡的亲人也会通过驿站给在外做活的家人送包裹送家乡特产。
驿站的通信服务越发做得大。
因送信的都是西北军中退下的伤兵残兵老兵,且这么久从未出现丢信失窃的情况,渐渐的各城的商人也托驿站送货。
驿站的生意越发做得大,每天穿着西北军兵员服的送人拉货的队伍穿梭在各城各镇各村落之间。
生活上的便利,以及西北到处有活计能活人性命,又有越王的百万雄兵把守,安全上有了保障,越发引得许多人往西北来。
越王在民间的名望大涨。
时间过隙,转眼,地里的土豆可以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