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二人之间武艺上的差距使然,正所谓高手过招胜败只在毫厘之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种差距若是在平时对战之中还不会太过明显,但到了真正以命相搏之时,其中的差距就分毫毕现了。
以张飞的火爆脾气,曾经有数次都想直接以命换伤了。要知道,张飞的战斗力也绝对是当世顶尖的存在。
饶是被吕布压了一筹,但在以命换伤的情况之下,吕布也绝对不会好过。
经此一战之后,虽然是一定能够得以保全,但张飞临死的反扑绝对会为他带来难以承受的惨痛后果。
可以说,若不是张飞之前逼人太甚,更是直接击飞了吕布的三叉束发紫金冠,这对吕布而言简直就是被触碰到了逆鳞。
若非如此,吕布也决然不会如此不计后果的跟张飞拼命。
对于吕布这个极其高傲的人而言,张飞的举动对他来说绝对是极度的耻辱。
可以说张飞是实打实的触碰到了吕布最大的忌讳,使得吕布一时间怒火中烧。
盛怒之下,疯狂的怒火一瞬间燃尽了最后一丝理智,才使得吕布如此不计后果的疯狂与张飞死磕。
如果吕布还有一丝理智尚存的话,很轻易的就能判断出在斩杀张飞之后,自己所要承担的后果。
最起码的,吕布的后半生都在与一流武将无缘了。顶级武将胸前厮杀之时很容易产生一些暗伤。
而这些暗伤绝对是极其可怕的,特别是张飞这种力量型猛将,这类型的武将一旦做最后亡命反扑,极可怕的杀伤力绝对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临死前的最后一击,很容易为敌人造成来自脏腑方面的隐患。
一旦脏腑受到了极其严重的震荡,那么这个隐疾一般是很难康复的,很容易造成一生都无法康复的恶果。
一旦受到了这种伤害,其后果绝对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吕布这种一生戎马的将军,更是无法承受的。
因为一旦被这种隐疾困扰,日后在于人交战之时便很容易旧伤复发。
激战之时只要震荡稍稍过重,便会立即引发旧疾。若是寻常人,好生将养之下倒也无妨。
可是对于吕布这种常年南征北战的将军而言,这种伤害绝对是致命的。
再有就是,一旦张飞拼着性命不要,铁了心的重创吕布的话,斩其一手,断其一臂这等极其严重的外伤还是不难办到的。
可以说无论是内伤,亦或者是外伤。其可怕的恶果,绝对是吕布承受不起的。
说是一死一伤,反倒不如说是一死一残来得更贴切一些。
若非吕布彻底被张飞点燃了怒火,是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种不计后果的举动的。
此时的吕布可谓是意气风发,在天神商行的扶持之下可谓是如虎添翼,眼下正是他厚积薄发成就一番大事而最佳时机,一片无比光明的未来是绝对可以预见的。
在这等大好形势之下,吕布是万万没有与人以命相搏的理由。
以前的吕布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只有烂命一条。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听。
可问题在于,此刻的吕布早已今非昔比,实打实的进入了有鞋穿的行列之中。
倘若不是彻底被张飞激怒,吕布是万万不会出此下策的。
因为在对敌经验方面,吕布绝对是非常丰富的。经过与张飞数次过招之后,心中早已经有了对于结果的预判。
只要他能够定下心神稳扎稳打,虽然一时半刻之间拿不下张飞,但凭借自己胜出一筹的武艺,确实可以做到一直压制于他。
在这等优势面前,可以说已然是胜券在握。其结果已然注定,不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大不了耐着性子,与张飞斗他几百回合,最终结果张飞只有败亡一途。
而那种稳扎稳打的结果,却是无损胜出。张飞想要伤到他,可谓是难比登天。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己心中的苦,只有自己最清楚。
所以说此时的张飞,心中的苦涩丝毫不比吕布逊色半分。
刘备如此信任于他,将自己的立足之本全权交给了张飞。
而张飞确实没有能力为大哥守住这份基业,其心中的愧疚远不是外人能够想象的。
而如今的刘备,在丢掉了徐州老巢之后,说好听点瞬间成为了无根浮萍,说难听点,此时的刘备已然沦落成了丧家之犬,无处安身。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之下,刘备可以说已然落入了举步维艰的绝境之中。
而此时的刘备,若想要东山再起力挽狂澜,势必少不得自己和二哥关羽的鼎力协助。
倘若此时自己就此战死,无异于断刘备一臂。倘若是之前,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这一臂断了倒也无妨。
可此时的刘备正处于最艰难时期,倘若此时张飞战死,对刘备而言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否则的话你张三爷的火爆脾气,又岂能容得吕布如此欺凌?哪怕是拼着性命不要,也早就没吕布一记迎头痛击了。
张飞虽然看上去为人粗犷,但实则却是粗中有细。
之所以方才一上来就跟吕布拼命,实在是性格使然。
张飞本身有性如烈火,刚刚得到徐州失守的消息后,顿时令其怒火中烧,简直把吕布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恨到了骨子里。
当时只觉一股怒火直冲天灵盖,根本来不及分析局势,一心只想将吕布斩于马下以解心头之恨。
但是与吕布交手的一瞬间,吕布那恐怖的战斗力给张飞带来的压力,顿时令张飞冷静了下来。
每一个万人敌的武将骨子里都是高傲的,张飞也不例外。
之前在张飞看来,吕布无非就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小白脸罢了,之所以闯下偌大的名头,完全是因为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高手。
倘若与自己对战,张飞很有信心在几个照面之下,便能直接将吕布斩于马下。
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了张飞,“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句至理名言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