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奥战火牵动全球地缘政治棋局。”
欧洲《欧洲时报》4月5日刊发题为《奥匈帝国和墨西哥的冲突: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回响》的文章,作者是荷兰着名政治评论家、全球大学排行榜第一的悉尼大学校长赫尔曼.范佩龙。
每个人看到他的名字,都会忍不住观察买下这份报纸。
毕竟这家伙太有名了,1860年代开始,就是欧洲各大报纸时事板块争相访问的对象。
自从1871年荷兰迁都墨尔本后,他成为悉尼大学校长至今,发布的文章少得可怜,但每次都是重磅炸弹,令人瞩目。
因此这次他发表的文章后,今天的《欧洲时报》很快就成为包括维多利亚女王、格莱斯顿、威廉一世、俾斯麦、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等等欧洲各国掌权人的案牍上读物。
在荷兰刚刚宣布要更进一步出力支持墨西哥的当下,欧洲试图从这位全球政治大师身上,寻找出一些蛛丝马,毕竟,据说威廉四世和荷兰各届首相都会聘请对方为全球的政治顾问,可见他在荷兰外交界的影响力。
赫尔曼,范佩龙的全文摘编如下:
“墨西哥和奥匈之间的激烈冲突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侵墨战争”的战争如洪水般行动表明根深蒂固的敌意和眼下的战略考量,明确提醒人们拉美地缘政治的动荡特性。
英德支持奥匈的支持,显然已经是对拉美的介入,尤其是在“侵墨战争”行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透过战略威慑的多面来辨别。
为了应对英德,荷兰采取了微妙的战术,结合军事姿态和外交行动,试图在不承诺全面军事接触的情况下,影响事态的结局。
英德同样是如此想。
军事姿态显而易见,但是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外交平衡行动也不容忽视,他的内阁政府时不时发出支持奥匈帝国的信息,但警告不要采取维也纳过火的行动,这凸显这位德意志内阁掌权者显然不愿意跟荷兰及其跟随着全面战争,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德国这么做,是想要在限制冲突规模的同时,使其战略盟友奥匈帝国不会感觉被抛弃。
“侵墨战争”的行动核心背景是德国和荷兰关系的微妙变化,尤其是考虑到此前荷兰跟英国关系更僵硬,德荷在美利坚争夺影响力荷兰占尽上风下,德意志这是一种回应,试图利用奥匈寻找借口入侵墨西哥,来打破荷兰在拉美影响力的大门,然后闯入其中,寻找拉美地区更多的落脚点。
因此,荷兰跟德国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个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增添了一重复杂性。
荷兰没有被德奥吓到,更不会因为因英国支持德奥而退却,荷兰迅速强调墨西哥是拉美十三国集团的一员,声称荷兰有权力和义务帮助墨西哥赶走入侵者。
荷兰这么样有三重的目的,首先是缓解外界对墨西哥战争中墨西哥可能很快就被打败的担忧,驳斥荷兰对盟友不尽责的指责。
第二就是荷兰试图在拉美洲围绕墨西哥入侵一事展开叙事可控,希望以此约束奥匈帝国,乃至内德国英国带风向,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中保持某种荷兰主导局势发展的平衡。
当然,荷兰第三个方面,就是迅速拉进跟拉美国家的军事关系,甚至以墨西哥为范例,让荷兰的军队更多的进驻到拉美国家领土中,好施加更多的影响力。
从本质上讲,荷兰王国和德意志帝国采取的做法都是遏制精心策划的接触。
墨尔本和柏林一方面要确保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希望不被拖入另一场旷日持久的拉美战争冲突中,以此达成一种平衡,即要重申地区主导权,又要阻止欧洲大国在那里施加影响力。
德意志帝国则是试探性的推动,但小心翼翼的,也在阻止战争潜在的升级因素。
美利坚联邦国在“侵墨战争”行动中采取的立场标志其在全球舞台上不断演变的角色。
美利坚应对拉美战争危机的方式让全球不少人可以有机会洞察其外交剧本和战略要务。
美利坚采取的立场源于对拉美国家独立事业的历史承认,同时门罗主义的外交思想渗透美利坚外交圈,因此早在1810年代就开始支持西班牙被赶出拉美了,英国、法国也同样被拒之门外,葡萄牙王室有血脉在巴西,但是却不得不翻脸以求继续留在那里当国王的佩德罗二世。
只有荷兰从1860年代开始争夺拉美影响力,并且还成功做到了。
甚至除了领土上没有像西班牙那样变成殖民地之外,荷兰在那里的获得人气方面独步全球,甚至在有些国家的权威还比他们的政府更令民众信任。
随着前任美利坚总统史蒂芬.道格拉斯亲德反荷,试图扩大在拉美的影响力,最后弄巧成拙竟然成为美利坚孤家寡人,其他西部拉美国家统统成为荷兰的盟友。
随着亲荷的共和党籍加尔菲德上台,美利坚的外交姿态再次做出改变了。
美利坚的立场不仅事关美利坚门罗外交主义建立的60年后今天的发展,也反映出了其更加广大地缘抱负,即不再寻求平衡与拉美国家后院的想法,而是选择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步骤跟着荷兰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
对于这场危机应对显示共和党籍美利坚新政府致力于原则外交。
虽然美利坚没有站出来支持军事武-装墨西哥,但是也同样开始谴责奥匈行动了。
但是加尔菲德开始敦促交战双方限制升级战争,并要求李怡相关方保持克制并强调对话的重要性。支持和平解决而非军事升级。这一做法符合美利坚长期以来奉行不干涉欧洲大国行动的外交原则,但是似乎在淡化门罗主义的拉美是其后院说法,这凸显了美利坚希望在一个全球强国林立的世界里通过对话而非武力解决争端,特别是战争还是发生在身边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