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启文说:“是当初那座碱山挖掉之后,地势很低,下雨后就积了很多水。
就有人说,如果将来这个河都弄成这样,不就可以存水了吗?
所以当初想要弄回河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岳启文知道文欣不愿意回京城,而且跟他说过,不管什么事,千万不要说是她告诉他的。
皇上明知道是文欣想的办法,但是岳启文既不说是文欣说的,也不说是自己想的。
这种忠人之事,又不居功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但是这种执拗不懂变通的性格,又实在是让人担心。
当初那两万两银子,哪是给他治河的,治河那点银子够干什么的,不过就是那么说,其实就是给他县衙做费用的。
他倒好,县衙一分钱没用,还真都用在治理河道上了。
现在二百万两,你就拿出点钱,供我一顿饭,怎么就不行呢?
皇上越想越头疼,怎么会有这么死脑筋的人呢!
大皇子倒是欢欢喜喜的,跟着文欣小姨长小姨短的。
这会儿,又对那几个大石头感兴趣了。
岳启文说:“这几块大石头,文欣要用,具体干什么,还没确定。因为实在太大,弄不回去。”
皇上问岳启文:“还有什么打算?”
岳启文说:“再寻找水源,跟这条河连接起来,尽快恢复成当初的那条大河。”
然后准备在河的北面,开辟出一条道,都做稻田。
皇上看河对岸人来人往的,就问:“那些人都是在做这个活吗?”
岳启文说:“是,那里原来就是村落,因为五十多年前地动,废弃了,现在想整理出来,做农田。”
皇上对岳启文兢兢业业的态度,是越来越欣赏,假以时日或许是一个栋梁之才。
皇上说:“给你的钱,不光要用在修河上,把你的县衙也好好收拾一下。
瞧着你的县衙都要倒了,让人觉得我朝很穷似的,很丢人的。从里到外都换新的。
还有你跟你的家属也是一样,不论是吃还是穿,必须要配得上你这县令称谓,不然打得是朕的脸,让人觉得朕苛待下属。”
岳启文吓得赶紧跪下磕头答应着。
临走之前,皇上又跟文欣谈谈,皇上说:“朕知道,你对朕有怨。
可是朕已经知道错了,虽然朕做的再多,你的伯父也回不来了,但是朕已经做了最大努力,来挽回曾经带给你们的伤痛。
而且朕保证,会做一个好皇帝。
你的聪明才智不该被埋没,所以朕希望你能回到京城,朕会全力支持你做的任何事情。”
文欣说:“皇上,不管当初有多少怨,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经变淡了。
更何况您是皇上,居然放下姿态,去求二伯母和三伯父,这份诚恳,再多的怨也没有了。”
只是我们文家人,都有自己的骄傲,也有自己的坚持,承诺过了,就一定会去做。
而且二伯父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怕我们的心态,会因为将来事情的好与坏,出现情绪波动,影响对事情的正确判断。
毕竟那时的伤痛,这一生都不会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