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昨日的工商集会,王徽和常俊也参加了。”张文蔚这个金陵府的府尹这段时间比尹世恒和严明还要忙碌。因为金陵已经被薛洋内定成了将来东南的首府,所以他除了下大力气清除了境内的积弊颓政之外,更多的精力还要配合新政的推广,几乎是一个人当成了几个人在用,一段时间没见,整个人硬是瘦了一圈,吓得薛洋见到他之后急忙给他拉住,要找大夫过来给他把脉。
“文蔚,我把你从中原拉过来可不是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薛洋也不管自己的用词到底恰不恰当,直接对着对方道:“政务处理不完,那就明天再说,你这样传出去还以为我苛待你呢。”
“主公莫要担心文蔚的身体,臣好得很。”张文蔚起身笑道:“文蔚承蒙主公看得起,从一无用之身一路擢拔为府尹刺史,授命大任,信任有加。文蔚无以为报,唯有竭尽全力,为主公分忧解难,才不负所托。”
“好了,一会大夫过来,给你看看。”薛洋摆了摆手,对于自己从朱全忠那里挖来的这位文臣也颇为自得,所以摆摆手示意对方坐在自己身边,笑道:“说正事,王徽和常俊没跟着郡主启程去淮南吗?”
“没有,孙揆跟过去了,说是沿途教导小皇子。”张文蔚笑道:“不过臣见这两人对我淮南新政倒是理解颇深,主公不妨尝试让其留下来。如今江东各地陆续被拿下,我淮南历来缺乏文臣主政地方,若是他们肯留下来,严先生也可以少操很多心思。”
“此时我会留意。”薛洋点了点头,和张文蔚交代了部分自己对于金陵城改建的设想,打算将城内的军营、校场等军用场地尽数迁到城外,同时打算将附属的卫城等尽数拆除,同时仿照舒州样式,在下关和西关等地,以码头港口为核心,修建新城区,疏导百姓在城外建立专门的商业区和工业作坊区,从而扩大金陵城的城市空间。
薛洋只是将后世的一些理念带过来,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看他这位金陵父母官的安排。但是这番话却让张文蔚大感意外,对于薛洋这种连城建尚且能够说的头头是道敬佩无比,急匆匆的就去带人去进行前期筹备,连大夫都顾不得去看了。
“也是该去看看这两位了。”薛洋起身看着急匆匆而去的张文蔚,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想去看谁了?”杨若兰在后面转了过来,正好听到他说这句话,顿时有些好奇的问道。陈潇潇陪着张沐雪回舒州祭祖去了,如今这金陵的节度使府中就剩她一人,有些无聊的她转到前厅,却见到薛洋这副模样顿时噗嗤一笑。
“去看看京城来的那几位大官。”薛洋微微一笑道:“你去让南岳准备一下,明日在莫愁湖上,宴请王徽和常俊,把帖子送过去。”
“好,那两位可不比常人,算得上才华卓着而且还非常务实的大臣了,若是肯愿意留下来,你也轻松不少。”杨若兰微微一笑,随即去准备。她是杨希古之女,对于政治比陈潇潇和张沐雪要敏感的多,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听出了对方的心思。
不过这帖子送到客居在玄武湖附近驿馆中的常俊和王徽手中的时候,两人却不自觉的相视一笑。在随李稚妍来到金陵之后,淮南军居然在长安附近将自己的家眷也接了过来,两人就估计出对方的心思,更何况,李稚妍带着李成在这里住着也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
二人第二天被陈南岳的车驾送到玄武湖边的时候,薛洋已经和杨若兰在此等待了,几人上了画舫之后,开始沿湖游览,不时领略这金陵风光的同时也说着一些趣事,包括最近两人在冷眼旁观新政推广之时遇到的一些疑惑,薛洋也不讳言,一一解答。当初淮南新政几乎就是自己一手推行出来的,自然其中的关隘和缺点他都明白,所以也没人比他更了解自己实施的新政问题哪里,该如何改进了。
“没想到王爷如此深谙政务,常俊服气。”常俊朝着薛洋拱手之后叹息道:“如此新政环环相扣,却能够营造出百姓、世家豪门都能积极向上进取之态势,王爷用心良苦。”
“安抚民生也不见得就一定要百姓全都去种地,但是土地却永远都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难题。”薛洋点了点头,随即有些感慨道:“两位不知,当初在淮南首开新政的时候,抵触可比如今大多了,逼得当时主理新政的尹世恒不得不大开杀戒才镇住了世家大族反对的声浪。那时候扬州各地可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连带着商贸往来都出现了停滞。”
“但是王爷您坚持下来了,这比什么谋略都要重要。”王徽感叹道:“下官当初在长安,招募流民,收拾残局,原本也有了几分气象,可现如今,只怕偌大的帝都长安都要成了废墟了。”
“可惜了京兆尹的一片苦心。”常俊也跟着长吁短叹道:“王爷不在中枢不清楚,当初其实田令孜在京城的时候对于京兆尹的举动还是颇为支持的,只不过他手下的神策军却无法管束,军纪败坏,成了祸乱长安的一大根源。和淮南军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下官在金陵城内见到淮南军将士走在大街上居然还有百姓上前打招呼,都感觉不可思议。”
“如今淮南军马上就要拿下整个江东了,各地也是百废待兴,而关中只怕还要战火重燃,不知两位有何打算?可愿意留在江东,为这一方百姓尽力?”见到两人眉宇之间散发着一股愁苦,薛洋点了点头,随即开口道:“大道理我也不说,两位都是学富五车,比我这等行伍之人要擅长的多。我薛洋能保证的就只有一点,为国为民之言,我愿俯首倾听,惟愿这百年动乱早日结束,我等携手一心,匡扶社稷,早日恢复昔日的大唐盛世。”
薛洋说的是诚诚恳恳,没有一丝架子,而且话虽然平淡,却一言一语都打在了两人的心坎上,甚至于那最后一句恢复大唐盛世的志向,更是让常俊两人一瞬间涕泪长流。这个时代的有志之士,不论是谁都是目睹国势山河日下而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挽救危局,却终究是徒叹奈何,感怀大势已去,非人力所能挽回。而如今淮南和江东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却又让两人心头的热血开始活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