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流传几百年,各种门派多达几十家,但比较有名的当属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和趙堡太极拳等七大派系。虽然门派繁杂,招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套路架构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
太极拳法讲究的是开合有度,快慢相间,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刚柔相济,阴阳相合,但给外人的印象看来,其柔、慢、缓的成分过强,表演的成分太多。因此,太极拳就成了一些大型活动的表演节目。
同样的一套拳法,经过张大官人的改良后,一改太极过于倚重肘、臂、掌、肩进攻的套路,相应增加了腿、膝、脚进攻的招法,使得这套太极拳法‘刚’的部分增强,‘柔’的部分更加平衡,在没有破坏其欣赏价值的同时,更加具有了实战的用途。
张大官人刚刚打了一会,一些早起散步锻炼的客人,便向他围拢过来,并不时地为他那高超的太极功夫,送上热烈的鼓掌声。
一套普通的拳法,在张大官人这种极品武林奇葩手里,绝对与众不同。看他一路打下来,一招一式,无不透着一股轻盈飘逸,豪迈威猛。铁拳推出,犹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身体腾挪,胜似白鹤亮翅,潇洒轻灵。他的动作,时而刚猛舒展,时而轻柔灵动,宛若行云流水;他的神情,时而沉着稳健,时而轻松自若,犹如李小龙再现。
在他周围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他们的情绪随着他的精彩演绎,越来越高涨,叫好声,鼓掌声,络绎不绝,大家尽情的享受着这位年轻人为他们带来的这场视觉盛宴。
“哇!动作太流畅,太舒展,太好看了。”一位住宿的客人说道。
“你说得不错,我看比香港武侠片中的武打动作精彩多了。”另一位住宿客人附和道。
常言说得好,外行看热闹,一听这两位群众的说法,就知道他们是一些不懂武术,但爱看武侠片的观众。
“动作的确不错,但与真正的太极拳法看似不太符合,有些招数好像不是太极拳里面的招法。”一位30来岁的男士说道。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一听这位的口气,就知道这是一位懂得武术,并了解太极拳的武林中人。
“陈师弟,这位仁兄打的这套太极拳法,从招法上来看,变化虽然有些大,但总体来说,还算是我们太极的套路。这些招式的变化,使得这套拳法‘刚’的程度有所加强,‘柔’的程度更趋平衡,表演的成分大大减少,实战性和实用性则有了很大增强。我个人认为,如果侧重实战的话,他的这套拳法,更加值得推广。”
“朱师兄,我认为不见得,老祖宗开创的武功,之所以能够流传几百年,自有其合理的地方,如果都像他这样改来改去,还叫什么太极功夫?”
“我说师弟,话不能这么讲,谁敢说现在的太极拳法与老祖宗初创时的套路招法完全一样呢?师傅不是说过,任何一种成熟的武功拳法,都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完善,才形成的吗?”这位朱师兄说道。
“师兄说的不错,任何一种武功套路招法,的确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现在的太极拳法经过几十代太极人的努力,已经日臻完善,根本不需要这样大改了。”看来,这位陈师弟不太同意师兄的观点。
就在师兄弟争论不休之时,张大官人已经进入关键几招了。
此时,张大官人,犹如老僧入定,心无旁骛,两耳不闻周边事,全部精力集中在了最后几招招法之中。只见他以两脚掌为轴,上体右转,左掌内收,右掌翻转,施出了一招《转身摆莲》。紧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双膝微弓,右脚踏实,左脚尖微翘,施出一招《手挥琵琶》,双掌向前,徐徐推向三米开外的一棵碗口粗细的白杨树。
随即,那棵白杨树在张铮的内力作用下,剧烈地晃动起来,树上已经残存不多并开始枯萎的树叶,便纷纷飘落下来。
“哇!这位年轻人的内力太强大了,能将太极拳的功力发挥到如此境界的,放眼整个华夏绝无第二人。”那位被人称作朱师兄的武林人士禁不住赞叹道。
“请问这位老师,这难道就是电影和武侠小说里面提到的隔空打牛?”一位看热闹的年轻人向那位朱师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