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牛大力、牛大平和牛大安三兄弟再次将南瓜装满牛车,准备前往城市销售。聪明的牛大平从自家的田里拿了一颗白菜和两个萝卜放进一个篮子里。当牛大安好奇地询问这是做什么用时,牛大平只是神秘地一笑,表示到时候就知道。
他们到了城里,首先前往吴家送南瓜。吴家的看门人听说是吴管事让他们送来的,立刻进去叫人。不久,吴管事过来,称了南瓜,付了钱,正准备离开时。
牛大平连忙上前,递上了装着白菜和萝卜的篮子,说:“吴管事,这是我们家里种的菜,您尝尝鲜。”吴管事一愣,看着那水灵灵的蔬菜又大又饱满,立刻笑道:“多谢了。若是好吃,我一定会再找你们。我们府上确实需要储备一些蔬菜。”
完成了这次交易后,三兄弟又回到了昨天摆摊的那个街口。出乎他们的意料,竟然已经有人在那里等着他们了。这显示出他们的南瓜因其独特的味道和质量,已经在市场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牛大力三兄弟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
城市的街口已经聚集了不少等待牛大力三兄弟的顾客。消息传开,他们的南瓜因其甜美的口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迅速获得了声誉。当牛车缓缓停靠在街口时,一群热心的顾客立刻围了上来,每个人都急切地想要尽快买到这批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的南瓜。
这不再是昨天那种一个一个的购买,今天的顾客们都是四五个甚至更多地购买。毕竟,南瓜可以储存较长时间,而且口感好得令人难以抗拒。只需简单蒸煮,就可以成为全家人抢着品尝的美味。街口的气氛活跃而热闹,人们争先恐后地选购,有的甚至还推荐给路过的行人。
牛大力三兄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帮助顾客挑选和装袋。周大平的算盘打得精准,定价既合理又吸引人。南瓜的销售如同热销的商品,不一会儿,大部分南瓜就被抢购一空。
这个场面不仅让三兄弟感到欣喜若狂,也为柳溪村的农产品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赞誉。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南瓜的销售上,更在于他们敢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这正是柳溪村蓬勃发展的缩影。
第三天,随着最后一车南瓜的装载,牛大力三兄弟踏上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进城之旅。这些日子以来,他们的南瓜在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每次出售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抢购。
这最后一车南瓜,他们更是抱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早晨出发时,天空刚刚露出一抹晨光,柳溪村的鸡鸣声此起彼伏,为他们的旅程增添了一丝生机。车上装满了南瓜,一路上,牛大力、牛大平和牛大安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回想起这几天的辛苦与喜悦。
当他们再次抵达城市的街口,等待他们的仍是那群热情的顾客。今天的气氛更加热烈,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购买柳溪村的这批特色南瓜。顾客们争先恐后,有的甚至一早就来到街口等候,只为了能买到这最后一批南瓜。
吴管事走了过来,眼尖的周大安推了一下周大平,周大平连忙笑着走上前去,“吴管事,您来了。”
“你家的蔬菜,我们府上打算订购一批,你看这价钱怎么算?”吴管事直接说明来意。
周大平笑着说“我家的菜您要尝过就知道,无论白菜还是萝卜,口味和口感,市场上没一家比得上我家的,这样吧,您要的量大,白菜四个铜板一斤,萝卜五个铜板,你看如何。”
吴管事低头想了想,“成,质量保证就行。我定一千斤白菜,八百斤萝卜。”
随着吴管事的离去,牛大平的心情无比激动。他和他的兄弟们不仅成功销售了所有的南瓜,还成功与吴管事达成了蔬菜销售的大额订单。他脸上的喜悦和自豪无法言表。
牛大平迅速加入了牛大力和牛大安的行列,三人齐心协力,高声吆喝着:“快来买呀,柳溪村南瓜,最后一车了,再想吃要等明年了!”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热情和自信,吸引了众多顾客的注意。
买家们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围了上来。南瓜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每个人都想在这最后一次机会中得到柳溪村的特色南瓜。随着最后一颗南瓜的售出,牛大力三兄弟的脸上满是满足和欣慰。
他们收拾好篮子和马车,准备回村。一路上,他们兴奋地谈论着今天的成果和未来的计划。他们相信,明年的南瓜季节将会更加辉煌,而他们的努力将会继续为柳溪村带来荣耀和收益。
三天的时间里,牛大力三兄弟不仅成功销售了所有的南瓜,还收获了丰厚的利润——整整六两半的银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也是他们辛勤工作的有力证明。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获得了一份新的大订单。吴管事对他们家种植的蔬菜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决定大量采购他们的白菜和萝卜。这不仅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认可,也是对柳溪村农产品品质的肯定。
回到村里的路上,三兄弟心情无比舒畅。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柳溪村共同努力的成果。
他们的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和利润,也为柳溪村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份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在未来继续努力工作的决心。
三天的卖菜经历给了牛大力三兄弟新的启发,他们利用家里种植的应季蔬菜,如白菜、萝卜和胡萝卜,开辟了一条新的收入来源。留出家用的,剩下的牛大力和牛大安决定每天到镇里摆摊卖菜,这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日收入,比去镇上打零工更为可靠。
对于牛大平的打算,去镇里的大户人家推销自家的蔬菜,是一个很好的商业策略。由于他们的蔬菜品质高,但价格却是正常的市场价,白菜四个铜板一斤,萝卜五个铜板一斤,有很大的可能被大户人家接受。这不仅可以扩大他们的销售范围,还能为柳溪村的农产品开辟新的市场,提高村里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而在周莹家中,李梅和周莹则在厨房里忙碌着。她们准备用剩下的南瓜做各种美味的菜肴,比如南瓜粥、南瓜饼、南瓜羹,还有香甜的南瓜干。在炉火旁,两人的笑声和厨房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旁边的小宝和李安玩着积木,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
周莹晚上在床上翻阅空间里的农书,发现了关于冬季蔬菜种植的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现。考虑到汉岳朝冬季蔬菜的珍贵性,她的这一尝试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
这几日周莹开始忙着在那片种南瓜的宅基地上盖三个蔬菜大棚,她联系了建筑队的李师傅说出他的要求,李师傅从细节处又和她进行了深度沟通,爽快答应明天开工。
在柳溪村的一个平凡的早晨,村民们被一阵热闹的动静惊醒,只见李师傅带领着一群壮硕的工匠们,肩扛手提各种建筑材料,踏入了周莹家的院子。他们的到来,预示着一个新项目的开始——建造蔬菜大棚。
李师傅,这位在村里小有名气的建筑师,是个踏实能干的人。他的经验丰富,指挥有序,他那双沧桑的手对木材的每一次切割都精准无误。随着天色渐亮,他开始和他的团队一起忙碌起来。
一边忙着指挥,一边跟周莹讨论细节,李师傅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可忽视的自信。他说:“周娘子,您放心,咱们这个大棚,保准结实又实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柳溪村的人都被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吸引了。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工地转,看着工匠们挥汗如雨地工作。村民们也被这一景象所感染,纷纷议论起来,对这个新奇的项目充满了好奇。
日复一日,大棚逐渐成形。长方形的框架在工匠们的巧手下稳固地立了起来,一侧高一侧低的设计,巧妙利用阳光和雨水。周莹时不时地走到工地上,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柳溪村的人都被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吸引了。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工地转,看着工匠们挥汗如雨地工作。村民们也被这一景象所感染,纷纷议论起来,对这个新奇的项目充满了好奇。
终于,七天后,第一个蔬菜大棚竣工了。它稳固而精巧,站在村里的田野上,就像是一座小小的堡垒,守护着周莹对冬季蔬菜的梦想。
当李师傅向周莹宣布大棚完工时,周莹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她走进大棚,触摸着那粗糙的竹架,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希望的开始。”
柳溪村的一角,一个新奇的建筑悄然崛起,引起了村民们的极大关注。这是周莹心中构想已久的蔬菜大棚,它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她对改善冬季生活的一次大胆尝试。
大棚占地宽敞,外观朴实却功能齐全。它的四周被厚实的泥土墙围绕,这些暖墙不仅坚固,,外面有火口随时加热,通过烟道使整个暖墙更好的调节温度。而大棚的屋顶设计独特,一侧高而另一侧低,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斜坡。屋顶上铺着的黄油布下是紧密排列的稻草帘,经过巧妙的设计,这些帘子可以轻松地从低处卷起,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自由进入。
在大棚的一侧,一个由稻草帘遮掩的小木门静静地掩映其中。推门而入,内部空间一目了然。两个巨大的水缸靠墙而立,用于存放灌溉用的水,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冬天使用。屋顶的支架用粗壮的竹竿构成,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顶部,每一根竹竿都牢固可靠,支撑着整个大棚顶部的横梁。
周莹站在大棚中央,环顾四周,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她轻抚着墙上的泥土,感受着它的温度和质地,心中暗自盘算着即将种植的蔬菜种类和布局。她想象着在这个大棚里,各种蔬菜繁茂生长的景象,心中不由得充满了喜悦。
“这个大棚将成为我们冬天的绿洲,”周莹心中暗自想,“在这里,生活的质量会有一个大大的提升。”看着这个由自己亲手策划和指导建造的大棚,周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在柳溪村的这个宁静的清晨,随着第一个蔬菜大棚即将完工,周莹踏上了前往牛大力家的路。第二个和第三个大棚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整个项目如同孕育中的希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走进牛家的小院,周莹看到三兄弟都在忙碌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过去的二十多天里,他们成功地卖掉了家里多余的蔬菜,赚取了三十多两银子,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牛大力,我有件事想和你们商量。”周莹微笑着开口,目光在三兄弟身上一一扫过,看到他们的好奇和期待。
“我刚建了几个蔬菜大棚,现在需要人来照看和管理。我知道你们最近的生意做得不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接这个活?”周莹语气平和,但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牛大力和他的兄弟们相视一笑,他们刚刚体验到了农产品销售的乐趣和成就感,而周莹的提议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新的挑战机会。
“周娘子,我们愿意试试。”牛大力郑重其事地回答,他的眼中闪耀着坚定的光芒,“这些天我们卖菜的经历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相信能够好好管理大棚。”
工钱是一人一月一两银子的底薪,外加净收入一成的分红。
此时此刻,在柳溪村的这个角落,一个新的故事正在悄然展开。这个大棚不仅是一个结构,它是希望,是创新,更是周莹为全村带来的一份温暖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