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日子,朱熙一连过了数天。直到使团出行的前一天夜里,他仍是在流风会馆中听着书,读着书,写着字。
直到一更鼓响的时候,朱熙才闭上了眼睛,用力的揉了揉眉心,说道:“好了,今日便到此为止。”
听到朱熙的话,梁姑娘愣了一下,这才缓缓的合上了书册,放到了朱熙的书案上。
不过就在她和往日一样准备离开的时候,朱熙却突然说道:“梁姑娘,那么久没回家了,你想不想家?”
梁姑娘又是一愣,接着便摇了摇头,轻声说道:“我离开梁国的时候只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子,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就连梁国的家是什么样子,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自己身前的这位梁姑娘,朱熙确实是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她是信得过的人。这一次找她过来读书,也是因为她梁国人的出身。
“说一说你小时候的事情吧,总不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吧?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少爷我小时候爬树被大丫鬟好一顿毒打啊……”听了梁姑娘的话,朱熙便笑着说道。
许是因为朱熙说的有趣吧,梁姑娘掩嘴偷笑了几声,便柔声说道:“既然少爷想听,那我就说一说吧~”
“我家就在两国交界,一个叫做鱼洞镇的小地方。虽说算是梁国的地方,可是我们却是离凉州更近一些。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天不亮就起床,去河里捕一些新鲜的活鱼。然而就在官道的路边等着人过来收……”
“那时候的生活,确实是很简单。父亲每天就是捕鱼,卖鱼。而母亲每天便是在家里做些针线活,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帮镇子上的财主家缝补衣服吧……”
说道这里,梁姑娘忍不住笑了笑,解释道:“说是财主,可是现在想来,那家人也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若是放在中都城,也就是个一般的人家罢了……”
许是因为朱熙是一个很好的听众,也有可能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听梁姑娘说这些没什么营养的过去吧。这一夜,梁姑娘说的非常开心,她一直不停的说着,朱熙一直静静的听着。
也不知道两个人究竟聊了有多长的时间,只知道那夜,房里的灯光,一直没有熄灭。总之,第二天一直睡到日上中天,眼看就要午时了,才悠悠转醒。
看到自己身处朱熙的房间,姑娘的脸上突然涌起两朵红晕。不过,当她发现自己是衣衫整齐的躺在被窝之后,眼中却流露出一丝失望的情绪……
而让她失望的朱熙,早已离开了流风会馆。他正坐在一辆马车里,晃晃悠悠的往东门而去,准备去往那陌生的梁国。
说起来,这一次使团的规模称得上是十余年间最大的一次了。若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宣传,怕是中都城的老少爷们今天都会一大早就跑到北门来看热闹。
可是就算是没有人提前散播消息,这么大的阵仗依旧是吸引了无数的百姓立于街道两旁围观。
因为这一次,是蜀国第一次有王爷出使,而且因为正使乃是王爷,所以皇上御笔一挥,便有八百人的皇家卫队随行;再加上近百人的仪仗,这一次的使团是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
待围观的人们看到数十位白衣剑客的如众星拱月一般随侍在一架马车左右的时候,更是齐刷刷的跪了下来,低下了自己的脑袋。
因为,那架马车上面有一个小童,而小童的怀中,抱着一把金光闪闪的象征着当朝皇帝的天子剑……
而在他的后面,则是正使郕王朱祁钰的车辇。不过,不知道郕王因为太久没有露过面了有些害羞,还是因为别的原因,郕王并没有露面,只是安安静静的坐在车里。
反而是副使王维出了风头,在后面的一辆车辇之上不停的想着路边跪着的百姓微笑,点头示意……
与此相比,跟着使团一起出使的商团,便随意的多了。原本跪着迎送天子和王爷的民众,这时候也站了起来,好奇的看着商团。有那些胆子大的,看到商团的车队中有些熟悉的面孔,还会大呼小叫的打起招呼来……
使团的规模很大,仅仅是人坐的马车,便不下百辆,再加上数十辆拉着货物的大车,使团真的是浩浩荡荡的如一条长蛇一般。有好事的人统计过,使团从第一人出北门,到最后一人盘旋而出,整整用了一炷香的时间。
不过出了城门之后,使团的速度便快了起来,因为按照计划,使团今日要必须要行至四十里外的军屯镇安营扎寨。
四十里的路,若是快马,不过半个时辰的事情。若是久经沙场的老骑兵,再加上快马,那还可以再快上一倍。
可是,使团,毕竟不是单骑闯关。使团里虽然有骑马的,有坐车的,可是还有很多人是只靠脚力。所以,哪怕车马再快,他们也只能迁就那些靠着两条腿走路的仪仗。
所以,快马半个时辰的路程,使团就硬生生的走了接近两个时辰。午时出发,直到申时,他们才终于到了军屯镇。
说起来,这个军屯镇与蜀国东面的边城都有些类似,一开始都是用来屯兵的军镇。不过同于边城的好命,军屯镇在四国战争结束之后,并没有因为往来商户而发展起来。
反而因为没有往来的商户,而愈发的萧条了。直道最近些年,梁国与蜀国的通商往来恢复了元气,这军屯镇才重新有了人气。
不过因为三十里外便是广汉县,所以大部分的往来商户如果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广汉县作为自己的落脚之地。所以这还没有风光起来的军屯镇,便彻底了没了风光的机会。
它就像一根横亘在中都城和广汉县中间的一支鸡肋一般,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听着王维说完自己对军屯镇的看法之后,郕王朱祁钰忍不住轻声说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