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一次挑拨失败的叶芊儿并没有放弃,仍是对着接满眼都是小星星的姐妹说道:“是啊,是啊,你们少爷了不起,九品的高手。不过你们难道不好奇他一个九品高手怎么那么狼狈的大半夜的被人架回来么?据我所知,中都城……”
叶芊儿话还没说完,朱熙就苦恼的说道:“叶芊儿,你不要太过分了!好歹我也救过你一命,我都说了昨晚的事情很复杂,你就不能学一学红豆她们几个。再说了,事情知道多了对你也没什么好处……”
说到最后,朱熙的语气已经有一点发冷了。那四个丫头本来就没有追问朱熙的想法,此时听到朱熙的语气严肃,更加不想追问了。而叶芊儿,也只能狠狠的瞪了朱熙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不说就不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等着一会儿去顺天府过堂吧……”
叶芊儿的话倒是提醒了朱熙,想了想,朱熙便说道:“你们几个一会儿都回后宅待着,少爷我今天要会一会顺天府的人。”姑娘们本来就不喜欢和官府的人接触,所以对朱熙的话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泰阿却小声说道:“公子,我能不能留在前院和你一起,我先看看顺天府是什么……”
朱熙还没开口,叶芊儿就说道:“看什么看,一会儿你就跟师姐回后院好好念书,顺天府有什么好看的。”虽然叶芊儿直接不允许泰阿旁观,可是小家伙却眨着大眼睛盯着朱熙,似乎朱熙才是说的算的人一样。
不过犹豫了片刻,朱熙就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笑眯眯的说道:“你可以留在前院看一看,不过能不能看到顺天府的人,我可就不敢保证了。”朱熙留下泰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答应带着泰阿下山,就是为了多看看,多见见。而小家伙从下了山却并没有看到太多的东西。既然这一次小家伙主动要看,朱熙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小家伙得到了朱熙的肯定,自然是高兴的很,笑眯眯的不再说话。可是在叶芊儿听来,朱熙这就是故意跟她作对。再想到朱熙对什么事情都遮遮掩掩的,更觉得烦躁。冷哼了一声,就寒着脸离开了房间。几个丫头对于两个人这种一见面就互相不对付的相处模式,早已见怪不改,所以只是无奈的笑了笑,又嘱咐小家伙在前院好好听话,便自行离去……
当日辰时三刻,慕容家的家丁小齐,手捧白布包裹,一路到了顺天府门前。二话不说,走到鸣冤鼓前,把包裹夹在腋下,拿起鼓槌,就“咚咚咚”的敲了起来。
顺天府这鸣冤鼓也不知道多久没被人敲过了,小齐不过是敲了几下,还没过瘾的时候。手里的鼓槌就“啪嚓”一声,断成了两截。
因为中都城极少有人击鼓鸣冤,所以小齐刚刚敲鼓的时候,就有许多路人停下了脚步,等他把鼓槌敲断的时候,围观的人就更多了,更有好事儿的人竟然因为小齐把鼓槌敲断了喝彩了起来。
很少见到有人击鼓鸣冤的不值是中都城的百姓,还有顺天府门口当值的衙役。今日当值的两个衙役就是这样的看着,直到小齐把鼓槌敲断了,才反应过来。急匆匆的从大门跑下来,对他喝到:“大胆,竟敢随意敲击鸣冤鼓,你是不想好了吧。”
小齐却根本不在意衙役的呼喝,只是没好气的嘟囔了一句:“什么破鼓,没敲两下就断了……”说完,看到围观的人有些多了起来,小齐才装作被衙役吓了一条的模样,往后推了一步,结结巴巴的说道:“两位差……差大哥……哥,我……我是来……来……来……报案……案……的。”
围观在顺天府门前的中都城的百姓,就像再看一出免费的戏剧一样,听到小齐结结巴巴的话,不仅没有人出口嘲笑,反而兴高采烈的鼓掌。但是两个当值的衙役,可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可是小齐既然说是报案,他们也只能照规矩问道:“可是家里有什么冤情,需要大人断案,你才敲的鸣冤鼓。”
然而,对于衙役的问题,小齐只是摇了摇头,结结巴巴的说道:“回两位差……差大哥……哥的……话,小的……的家……家里……并……并……没有……什么……么……冤……冤情。”
一听小齐没有冤情还敢敲鸣冤鼓,两位衙役顿时就来了精神。脸色一板,恶狠狠的说道:“大胆刁民,无事敲击鸣冤鼓,你可知道这是什么罪,小心一会儿在堂上被打的皮开肉绽。”说着,两个衙役就要上前直接把小齐押到堂上。
就在围观的人觉得没什么好看了的时候,小齐却一下子跳到一边,一改刚才结结巴巴的说话,朗声说道:“我家少爷昨夜在太平里附近遇歹人袭击,险些伤重身亡。所以我今天是来报案的!”说着,小齐就把腋下的包裹拿到身前,解开了上面的白布,直接举起那把白刀,一脸正气的说道:“这就伤了我家少爷的那把凶器!”
见此情景,围观的百姓一下子就炸了锅,有说中都城治安出问题的,有好奇这个年轻人是哪家府上的,也有说这把刀看起来很一般的,唯独没有人说小齐是在说假话。
而两个衙役,被小齐的举动弄得是哭笑不得,心想这是哪一家来的愣头青,报案就报案,没事敲得什么鸣冤鼓……可是为时已晚,就在他们想回去禀报没事儿的时候,只见顺天府衙门大开,一阵阵低沉的“威武……”传了出来。
不用说也知道,这是顺天府尹李大人上堂了。当值的两个衙役,只好无奈的对视了一眼,苦笑的对小齐说道:“行了,请吧,大人已经上堂了……”
跟着两个衙役上了公堂,小齐也不跪,只是好奇的打量着,一会儿看看因为两个衙役回报的话而脸色不好的捕头,一会儿看看正堂上的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