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渊两国的较量随着吴岩的死,已经逐渐走入了尾声。虽然应国在崇国旧土上的军力还有近万人,但战败已经基本没有悬念了。
昨晚恽太费尽心力从各地抽调上来的五千大军在绳城外一夜之间被彻底打残,这同时也代表着各地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反抗夫信的大军了。加之启昱后路已断,石关这个曾经救他于水火的生地,再次变成了死地。他已经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了…
果然,在吴岩去世的第二天。启昱自知今后已无粮草为继的应军已陷入绝境,便想着趁手下的士兵们在还没断粮之前,多少还有些力气的这个空档,准备在当天夜里孤注一掷的冒死突围。
想法固然是好,但夫信也早防着他有这一招,晚上启昱刚一率军离开石关,便被夫信率领的大军团团围住。应军虽然拼死抵抗,但无奈自家兵微将寡,战至后半夜包围圈被越束越紧。最终启昱率领不足千人逃到了绳城外一处附近的小山丘上,眼见突围无望,于第三天天明时,在山顶的一处歪脖树上,自缢而亡…
本来随着启昱的死,应国在崇国的势力应该彻底烟消云散才对。但没成想,那晚在绳城本已消失的启辰,却不知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
他在得知启昱战败后,不仅高调的公开亮出自己王子的身份,还四处收拢败兵与各地的士卒。并且奇怪的是,他身边竟还跟着一群上清宫的道士,尤其是周斌公,他这回一改往日的自私性格,基本上是全程都在为启辰四处奔波,筹粮铸响,很快便在绳城以北的大后方拉起了一支队伍,虽然人数只有千人左右,但在与从绳城外撤走的恽太合兵一处后,也好歹算是拉起了一支队伍的架子。
从渊国突袭应国芸城开始,直到启昱吊死在那座孤山上,总共只用了十天。战事不可谓不迅速,应国本土虽然用最快的时间集结起了五万大军,但毕竟领土并不接壤,这十日期间大把的时间都花费在与妊国借道的扯皮上。结果在收到启昱的死讯时,应国的五万大军也不过才刚刚从本土开拔不久…
在得知启昱身死,所部全军覆没的消息之后,应国国内上下暴跳如雷。应王启礼更是气的要怒征十万大军前去讨伐渊国,誓要把失去的土地全都夺回来。并且还恨屋及乌的把妊国也恨了进去,毕竟如果没有妊国的阻挠,援军也不会开拔的这么迟缓。
但战机已失,此时的渊国已经逐渐站稳了脚跟。并且随着启昱的全军覆没,其麾下的两万精兵彻底消失在了应国军队的编制内。应国至此元气大伤,没十几年的时间根本缓不过气来。
而且更糟糕的是,随着应国战败的消息传来,妊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唯唯诺诺,到逐渐变得强硬,甚至一度打算关闭国内的主要关口,禁止借道给应国进军。
看着妊国与渊国逐渐走到了一起,应国这只崩了牙的老虎,明白再打下去只会是徒劳无功。而且如果一不小心再经历一场战败,应国很可能会有灭国的风险。
所以在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启礼只得硬着头皮吃了这个大亏,答应不再借道妊国讨伐渊国。而事后妊国也投桃报李,答应接收应国从战场上陆续撤下来的败兵,并提供沿途粮草,直至礼送回应国本土。
在归国的败兵序列里,启辰,恽太等人赫然在列。只是令人比较奇怪的是,大量的道士竟也跟着恽太等人的败军,一同回到了应国。
最令人惊讶的是周斌公,这位上清宫曾经的阁主,在战后更是抛弃一切,一路屁颠屁颠的跟在启辰后面,混在这不知掺了多少道士的败兵人群里,一路混到了应国本土。
至于最重要的静慈本人,则在战后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好像至始至终从来没有这个人似的,连道士们都很少再见到她了…
至此,持续了十天十夜的两方较量就此落下了帷幕。就在这过去的短短十个日夜里,两个国家用崇国的无数子民,在崇国的旧土上,上演了一出残忍而又无比荒唐的战争。也同样是在这十天里,让一名刚刚离家,身心满是创伤的少年,经历了人生当中最漫长的十日。
亲情,友情,师徒之情。
包容,帮助,慈爱之心。
失去,隔阂,报答之意。
不曾亲自体会过亲情,不会明白包容竟是如此的宽广与无私。以至于等到失去时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一切都不如对方安安稳稳的在自己身边来的重要。
不曾亲身经历过友情,不会明白帮助并不求回报的真正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间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时才发现,原本无话不谈的二人,如今各自的理念却早已不再一样。也只有察觉到隔阂时,才会发现,原来过去惺惺相惜时的感觉是那么的短暂。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借此察觉出你心中所想的人,便是你的恩师。在授教之时,你总会感觉心中的秘密永远都藏不住。师徒之间不只是传承,更是两人之间心与心的交往。
一个随手写的批语,一个带有口吻的语句,便知对方心中的无奈与悲痛。舍命相随不只是为了报答,更是因为了解对方,正是因为知道对方心中有多么的愧疚,所以才会义无反顾…
吴醒言离开了,他之所以没有去见静慈不是因为吴岩的死。而是他累了…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选择一个人独自的离开,正是因为他的心已经彻底冷了下来。他厌倦了世间这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愿再看见战场上那冰冷的血和刺骨的刀。他想一个人静静的离开,去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带着吴岩藏在桌下的那面旗子,带着二人对未来的期望,静静的生活…